台灣多所大學在 2023 年陸續通過「心理假」措施,讓學生在感到壓力與焦慮時能請假調適自己,許多上班族好羨慕,直呼「社畜也需要放心理假」!
根據全球最大人力資源管理顧問公司美世(Mercer)最新年度人才趨勢研究報告,亞洲地區有將近 80% 的員工面臨職業倦怠的風險。很多時候,企業一味追逐績效,忽略了員工的身心健康。
麥肯錫顧問公司指出,員工心理健康狀況不佳,對個人發展、企業及社會造成的衝擊都很顯著。若從組織層面來看,可能影響出勤率、曠職率,造成生產力損失、員工不敬業,甚至會有人力流失的問題。
覺察員工的心理狀態,適時提供心理健康的緩解與支援方案,有利於企業留住重要人才,是管理上的重要課題。近年越來越多公司開始重視員工的心理健康,更有許多新創開始運用數位科技結合心理諮商專業,成為企業照顧員工的好幫手。
▲ Oliva Health 建立專業的臨床心理治療團隊,為每一個個案配對專屬心理師及治療方案。(圖片來源/Oliva Health)
「Not a perk. A must.」2020 年創立、種子輪募資獲投 543 萬美金的科技新創 Oliva Health,在官網首頁上開宗明義強調,「(企業支持員工心理健康)不應是額外福利,而是必須。」同時以「我們都經歷過掙扎」等語句,告訴感到焦慮、憂鬱的上班族「你並不孤單」。
Oliva 的宗旨是「關注心理健康應該是很有意義,容易取得資訊、而且沒有羞恥感的」,創辦人蘇亞雷斯(Javier Suarez)之前創業時承受龐大的心理壓力,花了好幾年才找到解決方式,以及適合自己的治療師,這段促使他創辦了 Oliva,希望幫助人們在面對心理健康問題時,能避免遇到像他一樣的痛苦。
Oliva 認為,線上心理治療興起的同時,往往也有一些偽裝成科學實踐、發展不成熟、未經證實的解決方案;所以 Oliva 由經驗豐富的首席臨床心理專家嚴格挑選,建立自己的臨床治療專業團隊,能根據業主不同員工的個人需求,量身訂製療程。
Oliva 的心理照護模式依照需求分為線上、彈性治療課程,以及專屬護理治療師,由專業人員為用戶配對適合的治療方式。從工作壓力和倦怠、育兒、睡眠問題、文化認同、尋找目標、改掉壞習慣等日常壓力,到社交焦慮、抑鬱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強迫症等心理健康狀況,都有對應的專家能夠協助,並使用心理領域專用的測量工具來追蹤個案的心理健康進展。
▲ Lyra Health 利用 AI 為企業員工媒合心理治療師,省去大量等待與預約時間。(圖片來源/Lyra Health)
Lyra Health 在 2015 年一推出就廣受大眾喜愛,由 Facebook 前首席財務長埃伯斯曼(David Ebersman)以及曾為「歐巴馬健保」法案提供建議的科徹(Bob Kocher)等專家所創立。
Lyra Health 是利用人工智慧(AI)媒合技術,以線上平台為企業員工配對適合的心理治療師。同時,平台也提供冥想與自我照護指引,解決因心理因素導致的離職與效率低落問題。
Lyra Health 簡化了治療流程,讓員工能在幾天內預約到心理治療師,不需耗費大量的等待以及就診時間,客戶包括 eBay、Uber 等知名企業。
▲ 台灣線上心理照護平台「遠距抱抱」成立兩年來已經累積上萬名用戶,也有不少是企業客戶。(圖片來源/遠距抱抱)
「遠距抱抱」由來自台灣的鳴醫公司所成立,原本想要做各醫院的遠距看診平台,但執行長謝懿發現現代人的心理健康需求後,改為媒合諮商的服務,建立台灣首個醫療資源共享平台「FarHugs 遠距抱抱」,利用數位科技打造遠距醫療服務。
目前在該平台上已有 427 位專業人士提供服務,並有 7 萬 8 千多名用戶註冊使用。企業可以在平台採購諮商點數來照顧員工的心理健康,例如康健人壽就曾與遠距抱抱合作,在疫情期間全面實施異地辦公時,提供員工協助方案(EAP),幫助團隊夥伴面對疫情期間各種情緒與壓力。
▲ 新加坡心理照護平台「Intellect」提供 14 種語言,客戶來自全球各地的企業與醫院。(圖片來源/Intellect)
在疫情爆發的 2020 年成立,新加坡新創團隊 Intellect 利用手機 App,提供 14 種語言模式,解決人們的心理健康問題,目前已吸引超過 300 萬用戶。
Intellect 除了服務一般使用者,針對焦慮、自我認同或關係問題協助自我引導,也是為雇主打造的心理健康平台,提供如「行為健康指導」(Behavioral Health Coaching)等遠距健康服務,內容包括一對一的線上會議與無限量的簡訊諮商。企業客戶涵蓋科技公司、跨國公司的區域業務和醫院,多數位於新加坡、香港、印尼與印度。
隨著科技的發展,心理諮商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選擇,不管是線上平台、手機 App、社交媒體、遠距視訊,我們有越來越多平易近人的管道,能接觸到專業的心理諮詢;這也增進了企業對員工心理健康的支持,幫助人才更好的應對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