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韓國、台灣到東南亞,在世界各地的海岸線上,都能見到她們的身影。她們沒有氧氣筒,只靠一口氣潛入海中,捕撈貝類與鮑魚以維繫家庭生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她們,是「海女」。
海女文化不僅出現於韓國,也廣泛分布於亞洲沿海地區。根據統計,早在60多年前,日本有6000人以上的海女(あま,Ama),她們為生計下海徒手深潛已經有3000年的歷史。三重縣的伊勢志摩地區是著名的海女文化重鎮。她們頭戴護目裝備,腰繫繩索與浮桶,桶中裝有工具與漁獲。接著,每次僅靠一口氣潛入冰冷海水,屏氣約50至60秒,從珊瑚礁中撿拾鮑魚、龍蝦等海產,部分甚至被視為聖物,供奉於神社。除此之外,在19世紀,海女也曾協助「珍珠之父」御木本幸吉在三重縣鳥羽市進行珍珠貝的養殖工作,是日本珍珠產業的推手之一。
▲ 頭戴白色布包住頭髮,防止被水草纏住的日本海女,正拉著浮桶在海中作業。(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韓國濟州島的海女(해녀)文化則可以追溯至17世紀,起初因男性外出或勞力短缺,女性開始下海捕撈,逐漸成為主力。當地女性通常在7歲左右開始學習游泳,15歲便能下海作業。根據統計,1960年代的濟州島有多達24,000名海女,占全島女性人口的21%,所捕撈的漁產一度占島內總量六成,因此被尊稱為「濟州的母親」。她們捕撈的海產包括藻類、鮑魚及海膽等。為維護海洋生態的永續生長,在夏季不會捕撈正值繁殖期的海螺、鮑魚、海參、海膽等物種,以維護海洋生態。
▲ 身穿黑色橡膠潛水衣、頭戴護目鏡、手拉著滿載漁獲的魚網,回到岸上的韓國海女。(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其實,海女的出現非單一地理性限制,而是源於自然資源與生計條件所形塑的勞動形式。台灣東北角與基隆一帶,也有海女文化的足跡。過去,當男性出海捕魚時,女性會著簡易裝備,包括面罩、蛙鏡、手套、草編鞋或膠鞋至淺水處採集石花菜、貝類、螺類等海產貼補家用。其中,石花菜因富含纖維,在當時的日本被視為高價養生食品。隨著日本需求增加,台灣一度成為其主要供應來源,也讓石花菜成為當地海女最常採集的海產之一。
▲ 海女的技藝傳承正面臨挑戰。圖為岸上的韓國海女們。(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隨著人口高齡化、潛水風險高、海洋資源減少等因素交織,這項傳承千年的海女技藝正逐步走向消逝。
根據日本傳統海女文化推廣網站的統計,截至2024年,日本僅剩約有1,200位海女,其中鳥羽與志摩地區的海女人數最多,共有約500位,但幾乎全為高齡從業者。由於缺乏年輕世代投入,海女技藝的延續成為當地的一大挑戰。
韓國的部分,濟州島政府資料顯示,海女人數從1960年代高峰時的約24,000人,下降至2024年的2,839人,呈現明顯下滑趨勢,加上年齡層高度老化,整體文化傳承面臨嚴峻挑戰。
台灣方面,根據環境保育協會的調查,目前海女大多居住在北部海岸,包括新北市、基隆與宜蘭等沿岸,總人數已不及百人,且多為高齡女性。隨著傳統漁業式微、石花菜出口量下降,海女的生活場域逐漸被現代漁業與觀光所取代。
儘管人數銳減,日本及韓國已將海女文化列為無形文化資產。韓國濟州島的海女文化更於201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正式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強調保護此文化的重要性。這些努力雖無法逆轉世代斷層,但依舊保留了一線希望,讓這份來自海洋的女性智慧能被世界看見,甚至被重新想像。
為了保留傳統技藝,面對現代化與環境變遷的雙重壓力,海女文化也開始走向轉型之路。許多地方透過觀光導入體驗經濟,讓遊客可以實地海女的日常、感受與海共生的生活節奏,並認識這份延續千年的文化智慧。
.日本:走進海女小屋,聽見來自大海的聲音
在三重縣鳥羽與志摩地區,至今仍可見到港口周圍有成排的「海女小屋」,這些小屋是海女們出海前後休息、整理漁獲的場所。在這裡可以看見海女們前往捕撈地、整理漁獲的場景。當地亦提供海女小屋的體驗設施,感受小屋的氛圍、聆聽海女親自分享捕撈經驗與傳統故事,享用現烤海鮮,同時感受這群女性在浪潮與時間之間建立起的生活哲學。
▲ 志摩市海女小屋享用現烤海鮮,聽海女分享與海維生的智慧。(圖片來源:志摩市觀光協會)
.台灣:從潮間帶到餐桌,重新認識漁村生活
在台灣東北角,由「島內散步」帶領遊客走入馬崗漁村,透過導覽與海女實地互動,在潮間帶找尋寶物、見識海女「站山」、「藏水」之與海共生的生活智慧,認識食物從大海到餐桌的過程。
▲ 島內散步走入馬崗漁村,在潮間帶找尋寶物,打開「海女的冰箱」。(圖片來源:島內散步)
.韓國:海女學校,讓傳統在當代扎根
為了延續傳統技藝,韓國濟州島南部的西歸浦市於2015年設立了Beophwan Haenyeo School(法還海女學校),開啟一條讓海女文化向下扎根的道路。截至2023年,學校已培育出307名畢業生,其中92位成為職業海女。課程涵蓋安全教育、海洋知識、呼吸與潛水訓練,以及海女文化與永續理念的教學。學員來自濟州本地、韓國本島,甚至有來自波蘭與中國的跨國女性,展現海女文化的吸引力。
「全球海女」雖然身處不同國度,卻擁有與大海相依為命的智慧與韌性。她們用一口氣把大海與生活緊緊相連,或許群體正在逐漸老去,但這些故事與精神,仍未隨潮水退去,正以新的形式,在不同世代與場域中繼續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