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補充保健食品的習慣漸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之中,有時覺得眼睛酸,就會想起今天還沒吃葉黃素的補充品,又或者今天一早覺得特別的累,就會先吞一顆B群,用尿有多黃來確認營養素有被身體吸收,就覺得安心許多。但營養素真的都補充足夠嗎?
有趣的是,在 2017 到 2020 年台灣國民營養調查中發現,多數民眾的B群補充是足夠的或是接近建議用量,唯獨礦物質上,鈣質嚴重不足。另外,13歲以上的男、女性也都缺乏的「鎂」,值得注意(65-74歲女性除外),因為鎂的缺乏攸關身體代謝、神經系統、營養素合成的重要角色。
鎂的缺乏通常由於腸道中鎂的吸收減少或尿液中鎂的排泄增加。因此若酗酒、長期嘔吐、腹瀉、有腎臟問題、服用某些藥物(利尿劑)、腸道吸收不良者、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與現代人的飲食蔬菜、水果攝取不足及過多蛋白質的飲食習慣,都會導致鎂的保留量下降。合併以上症狀,可能有缺鎂的風險。
鎂的應用很多元,在藥物成分中,通常用於疼痛的預防、治療或是幫助排便,雖然鎂無法像是其他藥物成分能夠達到消炎、止痛、解熱的效果,卻能夠阻斷NMDA 受體來抑制鈣離子進入細胞,從而產生緩解疼痛的作用。(NMDA受體在腦部神經傳遞系統中負責神經訊號的傳送)
在研究中發現,鎂能夠減輕以下疼痛的情形:
1.頭痛:頭痛的原因很多,鎂對於偏頭痛與緊張型疼痛,可能有助於緩解。緊張型頭痛,疼痛位置通常於頭的前額、頸部等頭部肌肉較為豐厚的部位,可能因為情緒、焦慮、長期的壓力,或是姿勢不良而引發肌肉緊繃所致。
2.偏頭痛:常伴隨著噁心、嘔吐和對光或聲音極度敏感的劇烈性疼痛。發生確切原因尚不清楚,但在偏頭痛患者中觀察到低鎂血症的發生,而透過使用鎂劑後,偏頭痛發作的情形顯著降低。
3.經痛:是大多女性每個月的噩夢,有些人吃止痛藥可以緩解,但嚴重者甚至無法下床,因為前列腺素使子宮肌肉層強烈收縮,進而引發疼痛,而鎂可以降低前列腺素的分泌,減少疼痛感外,但目前有效劑量尚未有研究結論。
4.纖維肌痛:產生的原因不明,但主要的症狀為持續三個月的全身性肌肉疼痛、疲倦、頭痛,等多樣的症狀,也被稱為「神秘的疼痛症」,鎂的補充有助於疼痛的緩解 。
5.皮蛇:又稱為帶狀泡疹,是一種病毒傳染的疾病,通常在免疫力低下的時候容易被感染,症狀產生時,身上一節或數節感覺神經分佈的區域會產生疼痛、麻木的現象,皮膚上會長出紅斑,繼而長出水疱。治療方式通常使用口服藥物或是注射硫酸鎂,不過出現症狀者仍建議前往醫院,聽從醫師指示。
有趣的是,頭痛、經痛、纖維肌痛的患者有個共通點,就是血液中的鎂含量都可能有缺乏的跡象,因此若產生以上的情形,也可以嘗試用食補增加鎂的攝取量,減少神經性疼痛的發生。但無論如何,還是建議當出現無法忍受的劇烈疼痛,請盡速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
每個年齡層的鎂建議量不同,在19到50歲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中,男性需要攝取380毫克/天、女320毫克/天,食物中你可以選擇:
註:家用碗容量以 300 c.c、湯匙以白色塑膠湯匙約15 c.c.為單位
雖然堅果類的食物富含鎂,但仍建議每天適量食用堅果(一天 1 - 2 兩匙),交替選擇其他富含鎂的食物來達到每日建議量,遠離惱人的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