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發佈的 2022 年《世界心理健康報告》指出,全球每 8 個人當中,就有 1 人有心理健康問題。而根據美國瀏覽量最高的新媒體平台 Mashable,美國 Y 世代(編按:即千禧世代,指 1980 年代及 1990 年代出生的人,相當於台灣的 7、8 年級生)每 5 人就有 1 人憂鬱,高於較資深的任何一個世代。
2023 年德勤(Deloitte)一份針對全球 44 個國家超過 2 萬 2 千名 Z 世代(編按:1990年代中後期至 2010 年代初期出生的人)及 Y 世代的調查報告(2023 Gen Z and Millennial Survey)也顯示,將近一半的受訪者時常或一直感到壓抑,並有超過 8 成表示在選擇雇主時,會把支持心理健康的措施和政策列為重要考量因素。
好消息是,年輕族群的心理健康議題在台灣越來越受到重視。今年衛福部推出「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諮商補助,開放半個月便預約額滿,更已有 20 多所大學陸續通過「心理健康假」,經過許多名人、節目的倡議,心理諮商已經不再那麼令人難以啟齒。
但另一方面,也出現不少質疑年輕人「玻璃心」的聲音。《哈佛商業評論》報導,新冠疫情對大眾的心理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在疫情下畢業並開始工作的 Z 世代首當其衝,尤其反映在「社交適應壓力」、「對未來的不確定」、「擔心技能與職位不匹配」等方面。
人生設計心理諮商所共同創辦人盧美妏心理師的觀察也呼應此現象,前來諮商的個案有超過 7 成主要困擾都是「壓力及情緒低落」、「職場與生涯迷惘」,其次「家庭關係」、「情感與婚姻」、「人際關係」各佔 3 成。
盧美妏指出,這些議題其實不分世代,尤其是剛進入社會時,因找不到工作價值、人生意義而憂鬱,都是生命的正常階段。只是現在人們更願意正視自己的心理需求,甚至她認為年輕人對心理健康的自我覺察能力更強。
▲ 心理諮商師分析,許多人的心理壓力根源大多來自家庭。(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盧美妏進一步分析,台灣的 Y、Z 世代受教育的時間普遍延長,步入職場較晚,求學階段又缺乏職涯探索,且父母對青年生涯選擇的影響力很大。種種因素導致年輕人同時面對自身迷惘與家庭、社會期待的多重壓力,透過接觸諮商釐清問題的意願也更高。對此,她也點出一個有趣現象——每到過完農曆年的 3 月,就是心理諮詢預約案量的高峰。
心理師是醫生嗎?在台灣,心理師和醫師一樣是醫師人員,通過國家高考及格,分為「諮商心理師」與「臨床心理師」兩種。一般人遭遇暫時性的心理狀態不佳時,透過談話討論解決方法、抒發情緒的就是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則更偏重於精神病和腦部心智功能的衡鑑與治療,但都不具有開藥的權限,和精神科醫師不同。
至於心理諮商對於這些議題能提供什麼樣的幫助呢?在超過 6 萬名用戶的台灣線上心理資源平台「Farhugs 遠距抱抱」中,便有使用者匿名分享親身經歷表示,「我覺得諮商師是我的情緒與溝通教練」、「諮商師能成功給予『方法』引導我改善現況,我認為比起心靈的慰藉是我比較需要的」。
累積數百萬案例的中國心理諮詢服務平台「簡單心理」也指出,對懷抱傷痛的人來說,比起隨便找人聊聊,在專業框架保護下的心理諮詢,是更安全的求助方式。
▲ 在預約諮商前,先了解心理諮商的作用、整理自己想問的問題,或許會更有幫助。(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盧美妏則以專業心理師的角度建議,諮商前可先思考自己想探索的困擾是什麼,把想問的問題都寫下來。任何問題都行,不必擔心對錯,心理師能依照個案的需求和狀況,協助釐清、聚焦核心議題。
她也建議盡可能放鬆心情,與其想著「今天一定要解決問題」,不如帶著「認識自己」、「拓展人生選項」的期待進入諮商室,或許會更有收穫。
而在挑選心理師時,盧美妏認為「眼緣」很重要,最簡單的方法是請諮商機構推薦。當在諮商過程中感到任何不舒服,千萬不要強迫自己忍耐,可以直接向心理師反應,或請機構換人。
其次,在諮商初期,為了讓心理師更了解如何幫助你,與心理師溝通目標是很重要的。短期諮商原則上是一週一次,過程一般在 6 到 8 次間,職涯心理諮詢則因個案通常有規劃轉職的急迫性,次數為 3 到 4 次;這些都可依預算及個人需求,與心理師共同討論而定。
一般私人心理諮商所每次諮詢時間約 1 小時,收費從 1,500 到 3,500 元不等。此外,台灣各縣市的衛生局都設有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提供社區心理諮商門診,費用較親民。而若實在無法跨出面對面聊聊的第一步,也可嘗試免費心理諮詢專線。
通常一次諮商以半小時為單位,一般民眾收費為掛號費 50 元與自費諮商費 200 元,合計 250 元(亦有縣市提供免費諮商次數);持相關證明之優惠民眾(持優免轉介單、低收入戶、各科別重大傷病卡、身心障礙手冊之民眾)及孕產婦則僅須負擔掛號費 50 元。有需求的民眾可依各中心門診時段,事先打電話或臨櫃掛號預約,詳見下表:
▲ 資料來源:衛福部
盧美妏指出,以衛福部統計數據和所內累積個案來看,接受心理諮商的男女比約莫 2:8。雖然女性比例較高,但不代表男性就沒有壓力和痛苦,反倒是由於文化因素導致男性傾向默默隱忍不求助,成為國人心理健康的一大隱憂。
為此,衛福部自 2004 年起也設有「男性關懷專線」,提供男性心理困擾及法律諮詢;根據專線統計,進線者年齡層主要分布在 31 歲至 50 歲間,最常見的求助議題為婚姻、情緒等。
如果遇到困難想找人聊聊,但還沒辦法跨出去預約諮商,不妨試著打打看以下免費的諮詢電話:
▲ 資料來源:各專線官網
盧美妏表示,多數人在走到諮商這一步前都會有層層疑慮,光是「預約」就是一個很困難、很勇敢的行動了。對此,台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理事長藍挹丰接受《NOWnews》採訪時也提醒,不必等到覺得「有問題」才求助,只要自己認為「有需要」,就可以尋求相關資源,心理諮商也可以是一種心理保健。
盧美妏補充,面對人生不同階段,難免會有壓力稍微大一點的時候,不一定要去諮商,但一定要有其他紓壓管道。她建議一定要有朋友,而且要特別空出時間和朋友相處,經營工作、家庭以外的人際關係。
衛福部也推出「SMILE 5 步驟」,幫助民眾簡單檢視自己現階段的心理狀態,並提醒大家從日常習慣做起,照顧自己的心理健康。
1. S(Sleep,睡得好):睡前少用 3C 產品,或以冥想、伸展、放鬆等方法幫助入睡。保持充足且規律的睡眠,減輕疲憊感。
2. M(Mobile,常運動):多多嘗試放鬆、按摩、打坐、唱歌等釋放壓力的活動,透過規律運增加血清素濃度,能使心情愉悅。
3. I(Interact,多交流):主動跟親朋好友聊天,讓心靈獲得紓壓,聆聽他人的良好建議與幫助。
4. L(Love & Laugh,常關心/愛微笑):熱心關懷身邊的人,保持微笑可提升對生活的滿意度。
5. E(Eat,健康吃):注意飲食均衡和健康,適量補充富有維生素 B 群的食物(如全米穀類、深綠色蔬菜、堅果等),有助於降低焦慮。
許多青年的困境來自於找不到職涯方向,盧美妏鼓勵大學生把握在校時間,多多利用學校資源探索生涯志趣,包括線上課程、實習、社團等體驗學習的機會,減少進入職場後摸索試錯的成本。學校也都設有輔導中心,提供免費的心理諮商。
已經開始工作的年輕職場人也不要自我設限,可以從單次的講座開始,接觸工作以外的領域。培養多元興趣,讓自己有更多不同的成就感來源,也能增加自信、有效避免情緒深陷在既有的困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