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蓋光電是為了賺一個環境更優異的溫室」三合院香草園場長曾鈺誠自豪地說。一踏進香草園,說不上涼快,但的確比一般悶熱溫室舒適許多,曾鈺誠表示,自己待在傳統溫室3小時就受不了,但在這裡可以待上6小時,因此非採收期時,他一個人就能完成農務工作。
▲ 非採收期時,三合院香草園場長曾鈺誠一個人可完成千坪大的農務工作。(攝影:鍾至瑋)
香莢蘭耐陰,適合生長溫度在25度到32度,但台灣日照太強,葉片一不小心就可能被灼傷,因此曾鈺誠和父親靈機一動想著,如果蓋上光電板,不僅能阻擋陽光,賣電收益還能挹注溫室成本回收。於是父子倆就開始找光電廠商合作,而兩人有項鐵則是「為農作物而蓋」,因此不同於一般案場,這裡的光電板之間會刻意留下空隙,提供給香莢蘭適量陽光。此外,這裡的遮蔭網、灑水、風扇等,全都是自動化系統,一旦日照太強,能隨時自動替作物降溫,這樣一來連人力成本也省了,目前僅靠曾鈺誠和父母經營。
▲ 光電板搭配自動化設備,可減少農場人力。(攝影:鍾至瑋)
香草園位置靠海,氣候上多屬短時間強降雨,光照時間比桃園平均值還高,以2023年為例,一共發電25.8萬度,賣電收益約有130萬元,加上雨水沖刷力強,也能順便帶走太陽能板上的髒污,不太需要額外清潔。曾鈺誠表示,雖然單靠光電收益,估計15到20年才能回收溫室成本,但園區主要收入還是來自於香莢蘭,目前香豆莢1年產量約1千公斤,轉換成香料年產量約200公斤,除了台灣,也已外銷到日本、美國、新加坡等國。
▲ 安裝光電板後,每天可隨時檢查發電情況。(攝影:鍾至瑋)
除了農電共生外,也有不少社區居民,會在屋頂擺上太陽能板自行發電,宏威環球執行長陳威丞表示,比起風力、水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的成本與門檻較低,且安裝場域彈性,尤其台灣位於亞熱帶地區,平均一年日照量1500到2000小時,都有利於發展太陽能發電。從2020年開始,以公民為參與主體的公民電廠越來越多,陳威丞說,以他們輔導過的公民電廠建制量來看,每年可蓋100到150座。
從農田到城市屋頂,公民電廠示範了太陽能發電的無限可能,也逐步改寫我們與土地的相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