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幹交叉的地方這邊有一對!」忠寮社區理事長李鎮榮邊指邊說道,只見黃褐色的長吻白蠟蟬,一公一母棲息在樹上,身上的保護色偽裝成樹枝,過去曾被列為保育類二級的生物,居然現蹤在社區中。接著,理事長又帶著我們看旁邊的光臘樹,樹皮上一道道傷口,正是獨角仙食用過的痕跡,雖然夏末看不到獨角仙出沒,但在樹下挖呀挖,竟發現完成產卵任務的雌性獨角仙遺骸。根據台大團隊調查,共有70種生物棲息在忠寮社區。
▲ 曾被列為保育類二級的長吻白蠟蟬現蹤於忠寮社區。(攝影:鍾至瑋)
▲ 雌性獨角仙完成孵化後就會死亡。(攝影:鍾至瑋)
源自於大屯火山群的公司田溪,是忠寮社區的重要水源,在這裡可以看見螢火蟲、獨角仙等各種稀有生物。但回憶起10多年前,準備退休的李鎮榮,返鄉時卻嚇了一大跳,「它變成一片光禿禿,小時候那種綠油油的景象都不見了,讓我感到很痛心」,原來當時曾有民眾將魚池的汙泥排到河川,導致水質受到汙染、優養化,為了重建社區景觀,李鎮榮也接下社區理事長一職,並帶領居民投入農村再生。
▲ 忠寮社區理事長李鎮榮帶領居民進行農村再造。(攝影:鍾至瑋)
過去汙染水質的元兇,就是魚的排泄物,易造成水中的氨含量過高,李鎮榮解釋,「其實養魚水是可以再利用的,那剛好有一個老師跟我們講,可以考慮魚菜共生。」於是,李鎮榮走訪學校學習,並開始將生態池種滿穗花棋盤腳、水丁香等水生植物,利用植物分解掉水中的氨,並靠太陽能回抽系統,將淨化後的水再次回流到魚池中,達到真正的循環再利用。李鎮榮表示,為了擴大規模,也鼓勵家戶種植筊白筍,透過筊白筍吸收汙泥,淨化過的水即可直接排到河川,堪稱是「天然的濾水器」。
▲ 經過水生植物分解水中的氨後,即可淨化水質。(攝影:鍾至瑋)
剛解決完水質問題,沒想到2022年8月社區又遇到水災,「那個雨來得大又快,你根本來不及準備它就漲起來了」,談起那天李鎮榮還心有餘悸,暴雨不只釀成溪水暴漲至7、8成滿,還害得邊坡土石崩落阻塞溝渠,修復工程便是當務之急。但考量到過去長期推動環境永續,因此整治工程採當地傳統的「亂石砌工法」,透過人工堆疊砌石穩固結構,也取代石灰水泥,降低環境負擔,石頭間的孔洞也有利於生物停留、躲藏。
▲ 忠寮社區使用「亂石砌工法」護岸。(攝影:鍾至瑋)
現年60多歲的鎮榮大哥,為社區四處奔走,好奇地向他詢問,有沒有考慮找人接班?他僅笑笑地說「不知道,這裡老年化很嚴重」。但採訪那天卻有個年輕面孔,跟在李鎮榮身邊,一起向遊客介紹忠寮社區,一問之下才明白,原來這名青年蕭宏原,還是研究生,因為喜歡社區環境而創立「逗陣寮」,協助當地推動觀光,或許傳承與創新的火苗,已悄悄萌芽。
▲ 蕭宏原創立「逗陣寮」為忠寮社區推動觀光行銷,舉辦小旅行活動。(攝影:鍾至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