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捷在 1996 年開放木柵線通車,第一款單程票是「人鳥標誌」設計的磁卡式單程票,發行量有 355.7 萬張,也是台北捷運歷來發行量最高的票卡。後來,還推出不少主題的單程票卡,像印有浪漫語錄的捷運愛情小語系列;還有以幾米的經典繪本《地下鐵》為靈感的票卡,當時更颳起一股收藏旋風。同時,北捷也發行儲值票,方便通勤族可一次儲值數百元,使用上更便利。
直到 2002 年,悠遊卡才正式上市,通勤族不需要再買單程票、儲值票或捷運公車轉乘券,僅需一張卡片就能完成儲值、轉乘,開啟運輸電子票證的新時代。
▲ 北捷剛上線時推出的單程票卡。(圖片來源:悠遊台灣鐵道TTR)
早在 2007 年,悠遊卡就和手錶品牌 Swatch 合作,推出悠遊手錶; 2008 年也攜手 Hello Kitty ,聯名販售凱蒂貓手鍊的悠遊卡。這些早期的跨界合作,讓悠遊卡發現造型票卡的吸引力。近年來,悠遊卡更積極和動漫、動畫及插畫人物合作,尤其是 2019 年推出的寶可夢寶貝球、 PS4 造型悠遊卡,不只吸引粉絲搶購,甚至從原價 350 元,一度被黃牛炒高到數千元。
▲ 悠遊卡在 17 年前就曾跨界聯名,推出 Hello Kitty 手鍊悠遊卡。(圖片來源:悠遊卡公司)
▲ 寶貝球悠遊卡一上市就吸引粉絲搶購。(圖片來源:悠遊卡公司)
同時,悠遊卡在 2010 年也拓展版圖,開放在超商、百貨、藥妝店等通路使用小額消費,甚至在 2014 年推出「 Easy Wallet 」悠遊卡數位皮夾,也就是悠遊付 App 的前身,可用來查詢悠遊卡交易紀錄、餘額。
只不過身為電子票證龍頭的悠遊卡,有著龐大的交通支付基礎,也靠著各式造型卡掀起收藏熱潮,沒想到卻在行動支付失利。 2018 年,一卡通開始和 LINE Pay 合作,直接切入 QR Code 支付市場,並靠著 LINE 龐大的用戶數,一路拉高市場滲透率。同一年,還有街口支付率先拿到電子支付執照,讓用戶可以直接在 App 裡面綁定銀行帳戶、轉帳、儲值,甚至跨境支付。
直到 2020 年,悠遊卡才推出電子支付,其實已經比其他業者慢了一步,更別說 2022 年,連零售龍頭全聯也加入戰局,推出全支付,雖然上線時間比較晚,但坐擁著全台破千家門市的優勢,也鞏固零售支付的市場地位。
如今稱霸台灣電子支付的到底是誰呢? 根據金管會統計, 2025 年 1 月最多人使用的電子支付冠軍是一卡通,再來是街口支付和全支付,而悠遊卡排名在第四名。另外,和一卡通將在今年底「分手」的 LINE PAY ,本身屬於第三方支付,今年 7 月, LINE Pay 也獲金管會核准申設專營電子支付機構「LINE Pay Money」,等未來拿到營業執照,有機會牽動電支市場大洗牌!因為 LINE Pay 在台灣的用戶就有 1270 萬人,代表每兩個人中就有一個人使用 LINE Pay ,大約每 0.03 秒,眼睛眨一下的瞬間,就有一筆交易,實力不容小覷。
▲ 一卡通位居電子支付使用人數的冠軍。(製圖:胡惠恬)
YouTube 節目《社True說真話》實際街訪發現,在數位金融的浪潮下,不少人多半已習慣靠電子支付完成日常消費。民眾傅小姐就表示,不用帶現金,消費起來更便利,加上,綁定指定信用卡也有回饋金,但因為少了「花錢的實感」,反而會讓她不小心刷太多;李先生則說,用電子支付拿回饋金,會有「賺到」的感覺,所以會不斷研究各家電子支付工具的最新回饋方案。然而,仍有部分民眾屬於付現派,民眾李小姐認為,自己曾遇過網路盜刷,雖然有及時停卡避免損失,但也因此習慣改用現金交易,覺得更安心。
延伸閱讀
你還記得第一張捷運卡嗎?從悠遊卡到電子支付,一卡通、LINE Pay、街口支付等相繼搶占市場!行動支付大戰中,誰是2025年最新的金融霸主?【Well Talk】
關於付錢,你是「電子支付派」還是「現金派」?70歲長輩竟比年輕人還要潮?年輕族群吶喊:我們比較懂電支回饋金!新舊世代大戰超乎你預期!#街頭大調查【社true說真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