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校門,映入眼簾的是一整片綠蔭,搭配著蟲鳴鳥叫,就是天然的自然教室,位在桃園虎頭山山腳下的青溪國小,是桃園市唯一的丘陵地小學,坐擁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吸引臺灣藍鵲、五色鳥、八哥等鳥類佇足停留。
除了在校園間觀察生態,也靠著地利之便,到隔壁的虎頭山上課,青溪國小老師蘇晉儀表示,保育鳥類議題光靠課本難以引起學生興趣,「所以我們一定要把他們帶出教室外,去親近到大自然的現場,當孩子們實際去接觸時,就能自然引發孩子的好奇心」,校長徐衍正也說,希望透過特色課程提升學生對周邊生態的覺察能力,「我也會跟他們聊,有沒有發現常見的麻雀,現在數量卻慢慢減少」,更進一步,帶著孩子一起營造適合鳥類生存的環境。
▲ 學生在戶外尋找鳥兒蹤跡。(照片拍攝:鍾至瑋、謝文翔)
「這裡鏟得不錯!毛毛蟲小心不要動牠」,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拿著鏟子,小心翼翼地將小楠樹種在校園中央,但下次再去觀察時,竟發現有些樹木已經枯死,蘇晉儀說,「他們原本以為種樹很容易,但過程中有非常多變因」,經過不斷反思及修正,楠樹才開始穩定生長,學生更從中獲得成就感。
▲ 學生在校園種植適合鳥類棲息的楠樹。(照片拍攝:高煜哲、鍾至瑋)
藉由和同學、老師間的交流反饋,發想永續行動,以這學期為例,同學們還自製生態動畫,主題涵蓋路殺危機、外來種入侵等,由學生親自參與配音、繪畫、剪輯等工作,並到附近公園向路人進行鳥類宣導。
▲ 學生自製動畫,提倡鳥類保育。(照片拍攝:高煜哲、鍾至瑋)
桃園市2023年初實施國中小免費營養午餐政策,卻加劇學校的剩食數量,因此先請學生調查各班廚餘情況,同時尋找解方,後來孩子們找到會吃廚餘的黑水虻,並決定在校園飼養,但過程中發現黑水虻怕光,學生王映潔表示,「我放了感測器,一旦感測到光大於750時,遮光板會自動打開,黑水虻就不會照到光」,蘇晉儀說,當孩子們發現問題時,他們反思後,就從中激發創意,也透過實際行動,將循環經濟、綠色科技等概念,應用在生活當中。
▲ 養殖黑水虻解決學校的剩食危機。(照片拍攝:高煜哲、鍾至瑋)
靠著地理優勢結合特色課程,帶領孩子探索與學習大自然,並悄悄在他們心中種下綠色種子,期待這些種子開花結果,讓孩子找到與地球溫柔相處的最佳方式。
生態學校系列完整報導已上線,歡迎點擊觀看
https://wellmedia.pse.is/Ecoschool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