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Pic
logoPic
精選推薦
影音節目
焦點議題
訂閱電子報

【在地方種下未來2】從莿桐到基隆:他們用在地實踐打造「走得下去」的地方創生經濟

shareBtn喜歡
shareBtn分享
shareBtn收藏
articlePagePic
▲ 地方建立經濟模式,青壯年才會願意回流,地方創生才有辦法真的成為「從土地走出的新價值」。(圖片來源:WellMedia)
從社區營造到地方創生,目的都是為了地方發展,這幾年城鄉差距的問題,一直是政府重要課題。但在雲林莿桐這個鄉下地方,因為農會介入,讓莿桐鄉務農平均年齡,從68歲降到62、63歲,農會總幹事張鈺萱透過提供無息貸款、找植物醫生教導青農種植知識,讓青壯年族群在面臨困境時,能有依靠,除了雲林莿桐,島內散步、基隆雨都漫步兩個徒步導覽旅遊團體,則是靠著導覽旅行,走出一片天,甚至吸引外國朋友到台灣換宿,撰寫報導介紹基隆,當地方真的建立自主的經濟模式,青壯年才會願意回流,地方創生才有辦法真的成為「從土地走出的新價值」。

▲ 莿桐鄉農會總幹事張鈺萱建立個人粉專,再吸引成員加入團購社團,成功為莿桐打響知名度。(畫面來源:翻攝網頁:來莿桐找Sandy)


農會CEO形象創話題 先賣再種 翻轉農業價值鏈思維


在鏡頭拍攝的時候,張鈺萱不斷確認自己的標配造型,帽子、白襯衫還有墨鏡是否穿戴完整,她說這是建立觀眾對自己的第一印象,而她又是以刺桐農會總幹事身分拍攝短影音,「我覺得一定要這樣子出現,這個是一個形象的問題,我覺得出去就是讓大家看到都是這樣,不管在哪一個地方曝光,都這樣的話,它會加成。而且我們就是凸顯自己,因為全臺灣有342家農、漁會,沒有一個農會CEO,自己跳下來拍短音,我就是第一個,我覺得這個就有話題。」


抓準話題行銷,張鈺萱這麼做的原因,第一,是替莿桐打知名度,第二,讓莿桐的農產品可以更容易銷售出去,「我覺得我們過去的農民,都一直種、一直種,賣給誰他都不知道,所以任人宰割,就是拍賣、大盤來買,可是我們現在要給青年農民一個新的觀念,你今天要種什麼,你要很清楚,先知道你要賣到哪裡去,再來種,所以這樣的思維,剛好逆向而行,可是農民的所得完全不一樣。」


所以張鈺萱成立粉絲頁「來莿桐找Sandy」,創下4.8萬個帳號追蹤,她繼續從這裡圈粉,創立另一個團購社團「莿桐田田圈」,吸引2.6萬個成員加入。她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要替農民增加銷售管道,當農民可以擁有更穩定的收入,自然也會願意翻鄉務農。


▲ 莿桐農會提供無息貸款與植物醫生,讓返鄉的青農在遇到問題時,能有諮詢對象。(圖片來源:戴義霖、鍾至瑋攝)


「地方創生裡面,怎麼創生啊?就是你要有一個經濟活動,讓這些年輕人有辦法這樣留下來,他沒有賺錢,他小孩不會留在這裡!」張鈺萱說出地方創生的重點,只有先有一個獨立自主的規模經濟市場,才能真的吸引青壯年願意留下,但要達到市場規模,農民就得先有品質、再來就是有量,所以青農遇到資金不足,農會提供無息貸款;農民種植遇到病蟲害,農會請植物醫生來解決,青農的痛點在於返鄉孤立無援時,能有人幫上一把,張鈺萱看準契機介入,現在莿桐鄉的青農達到189位,莿桐鄉務農的平均年齡也從68歲降到62、63歲。


莿桐鄉讓青壯年願意返鄉,地方創生開始萌芽,而從基隆開始,一路往南到台北大稻埕、桃園、新竹,一直到嘉義、台南,則分別有專辦徒步導覽的團體「雨都漫步」、「島內散步」,靠著小旅行的模式,成功創造出另一種商模。


▲ 邱翊(中)創辦「島內散步」,強調是專注台灣在地文化與企業ESG實踐的專辦旅遊團體。(圖片來源:戴義霖、鍾至瑋攝)


兩人團隊寫永續報告?地方創生需建適地性商模


漫步在最熟悉的大稻埕街道,「島內散步」執行長邱翊從這裡開始自己的事業。強調「島內散步」是專注台灣各地方的在地文化與企業ESG實踐的專辦旅遊團體,包括Google、冠德建設等企業,都曾經參與活動。但全台灣已導覽方式的旅遊行為,多如過江之鯽,邱翊是如何做到企業願意選擇,而且還能一路從台北做到台南?


「就是說消費人口夠不夠多?然後跟消費習慣是否適合?消費習慣、消費人口就是說,我市場夠不夠大,我們知道臺北市跟新北市加起來就臺灣1/3的人口在這個地方,再加上消費能力,是足夠去支撐這樣的導覽散步的旅行消費習慣。」


隨著地方創生成為熱議議題,導覽小旅行儼然成為熱門推廣模式,但「島內散步」執行長邱翊直言,這樣的模式雖在台南、大稻埕與基隆成功推行,卻不代表可複製到所有地區。他指出,許多小型團隊僅有兩到三人,卻被要求撰寫永續報告或進行SROI評估,顯得與實際規模脫節。「企業可能一次下單三百萬,但小團隊年產能僅二十萬,根本無法應對,下一年計畫轉向時更是無以為繼。」他強調,像島內散步這類中介型團隊,能成為地方與企業之間的橋梁,協助小團體補足資源、理解企業需求,才有機會建立長期、對等的合作關係。


▲ 基隆「雨都漫步」深耕基隆十年,辦理超過500場次的散步導覽旅遊。(圖片來源:戴義霖、鍾至瑋攝)


國際志工眼中的基隆地方創生:不只是旅遊,是文化的共創與共感


在基隆,深耕十年的「雨都漫步」也展現類似精神,團隊成員Mila坦言,地方創生的挑戰在於如何不偏離初衷,因為若為了迎合補助目標而迷失原本的方向,反而會與地方發展產生衝突。所以,雨都漫步堅持以導覽為核心,至今已舉辦逾五百場活動,吸引在地店家主動參與。她分享,一開始店家總認為基隆平凡無奇,但透過導覽深入介紹後,居民反而會熱情分享、成為最佳推廣者。


雨都漫步也嘗試開拓更多永續合作,例如與國際青年進行換宿計畫。來自美國的Gabrielle表示:「這不只是旅遊,而是深入在地文化、推動行銷與參與地方生活。」透過攝影、採訪與內容產出,外籍夥伴讓世界看見基隆的多元面貌。


因此,地方創生不是看不見未來,也不會都是千篇一律的同質性規劃,只有建立真正可持續的獨立自主經濟模式,不依賴補助、發展自主價值,地方才有可能留住年輕人、走得長遠。地方的未來,正由這些在地實踐者一點一滴築起,成為「走得下去的價值」。


▲ 「雨都漫步」目前也開放國際遊客換宿計畫,透過影片拍攝、採訪基隆在地文化等方式,進行勞務交換。(圖片來源:戴義霖、鍾至瑋攝)


延伸閱讀:

蒜香與海味共譜永續再生的地方藍圖!莿桐與基隆用蒜頭與港口撐起一座城,從土地走出新價值【Well Talk】​‪@WellMediaGlobal‬



authorPic
詹焯予執行製作人
追蹤人數 4
曾是編輯、記者、醫療節目企劃,書寫市井小民的奮鬥歷程,也描繪創業者的成功之路,「說故事」是日常。希望這裡的內容,能讓您感到深刻而溫柔,還有一點不完美的自在。
authorPicPc
詹焯予
執行製作人
追蹤人數 4
留言0
你可能也想看
Apple Pay有望「逼」進站!實體票卡將被電子支付輾壓?從背包客變海龜女神 蓋巴拉望最大海龜保育區 助6萬隻海龜孵育 游向大海飛越9600公里!非洲學生在台灣種下的永續夢
訂閱電子報
cookieImg
我們使用 Cookie
為了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本網站使用 cookie。
這些 cookie 用於記錄您的設置偏好、分析使用情況和個性化內容。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政策,了解更多有關 cookie 的信息。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