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關乎於人,存在即是價值」,黃歆淳以莊子的齊物論揭開了這次個展椿象與花的創作主題,她表示在欣賞風之谷電影時看見了物品的巨大化而有了靈感,以及古代的胭脂盒有了新的創作空間,於是她用陶藝創作型塑了一個微型花園,將昆蟲斑蝶幼蟲、格紋椿象、拉維斯氏寬盾椿象、豆娘賦予了全新的生命,也顛覆了椿象是天敵的刻板印象,黃歆淳解釋莊子的齊物論核心思想是「萬物齊一」,世界上的萬物本質上是平等且相通的,沒有絕對的差異和對立,存在即是價值。
▲ 第一天上市就秒殺的「瘤匹葉蛾」,翅膀的正背面皆能看見細緻地花紋。(圖片取自湛露工作室FB)
▲ 另一款已被藏家購入的「斑蝶幼蟲」,以絞胎技法製作之蓋盒,外殼仍可見昆蟲本身絢麗繽紛的紋樣。(圖片取自湛露工作室FB)
「拉維斯氏寬盾椿象是第一個創作的,也是做最久的。」從細節深處就能看見黃歆淳這次個展的用心,昆蟲系列不僅做到了絞胎立體的細膩刻畫,也用蓋合的方式做成了大大小小的胭脂盒概念,「上下蓋合要不斷的修正,經過燒窯後才能做到最吻合的狀態。」黃歆淳解釋,在高溫燒製後有變形以及上下蓋不夠密合的可能,必須在上蓋與下盒的內緣做出凹與凸處重複多次的修整,直到能夠密合蓋起。此外,格紋椿象的腳也是一次高難度挑戰,「在足部的背面做個凸起圓狀在腹部位置挖了一個相同尺寸的圓形凹陷,在燒成後如模型般再進行組裝,就能讓椿象如活著般站立起來。」黃歆淳強調「光是格紋椿象的腳,每一隻燒窯後都要能完美黏貼」,獨特之處在於蓋合的需要百分百契合,卡榫、邊緣都要不斷的修飾拿捏才能做到完美,「這真的都需要花時間製作」,這也看見黃歆淳在陶土的柔軟以及燒窯後的韌性,在創作上有了全新的高度。
▲ 「拉維斯氏寬盾椿象」搖變珠寶盒。為讓蓋盒卡榫吻合,期間需要不斷修飾拿捏才能做到完美。(圖片取自湛露工作室FB)
還有另外一種高度在這次的花題材展現上,阿拉伯婆婆納、罌粟、薊花、金蕎麥全都有了新的高度,從以往的平面陶藝變成立體作品,黃歆淳這次接了花莖,也製作了幾種漸層效果,像是白綠到深紫漸層的阿拉伯婆婆納、濃紅到粉紅的罌粟花瓣,淺綠到白漸層的金蕎麥,不僅做到維妙維肖,意外驚喜還有阿坎瑟斯葉,翻開背面,驚覺很像臺灣。黃歆淳解釋這靈感來自於世界知名的家具、壁紙花樣的英國藝術家威廉莫里斯的構想,「當葉片的紋路以及紋理製作完成燒窯後,很像那個中央山脈和水紋效果。」果然上市第一天,也變成秒殺款。
▲ 與以往平面作品的不同,此次展覽可見「金蕎麥」(綠白)、「阿拉伯婆婆納」(藍)等以花為題材的立體作品。(圖片取自湛露工作室FB)
從網蟲展的延續到椿象與花的個展,平面變立體「配上各自不同的紋路葉片,件件如同搖曳生姿的微風中的花朵綻放,它們爬著、活著,蟄伏著隨風擺盪。」看見了臺灣新銳陶藝家的全新風貌。
【椿象與花 黃歆淳絞胎個展】
展期:2025 / 7 / 5 ~ 8 / 3
地點:高雄 屋物工作室
▲ 形狀獨特的「阿坎瑟斯葉」上架後已被藏家收藏。除了紋路細膩外,外型像臺灣地圖,翻開背面則有中央山脈和水紋的效果貫穿其中。(圖片拍社:Joanna)
▲ 高腳皿的「金蕎麥」,從任何角度都能觀賞到花朵的脈狀線條以及淺綠到白的漸層。(圖片取自湛露工作室FB)
▲ 從白綠到深紫漸層的「阿拉伯婆婆納」,靜態的呈現卻有自然的流動感。(圖片取自湛露工作室FB)
延伸閱讀
一上市就秒殺,藏家秒買七件!台灣絞胎陶藝師黃歆淳,《樁象與花》個展驚豔全場,斑蝶、椿象、葉蛾的藝術品栩栩如生!【Well Talk】@WellMediaGlob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