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近年可見二手店舖愈來愈多,例如來自日本的二手店海德沃福 HARD OFF、2nd STREET等連鎖品牌,都吸引著民眾尋寶。根據消費者研究公司的調查,超過六成的台灣消費者都買過二手商品,購買原因除了價格實惠,也包含環保、節約資源以及不一定要買新品等原因。最熱門的三大品項分別是書籍、衣物與汽機車,顯示二手商品已經從小眾走向日常選擇。
在這集《社True說真話》中,主持人Miley與Ruby走上街頭訪問民眾對二手商品的接受度。民眾李小姐表示,自己會在Facebook上購買別人穿過一兩次的衣服,比較便宜,保存狀況也很好。翁小姐分享,大部分東西還是會買新的,除非是二手的很好看或者我很需要,或者是上課那種(書)不是用很久的,可能用長久的東西,會比較想要買新的。來自香港、接觸二手衣超過5年的Heidi說,「我也會洗一下再穿,所以根本就不怕是二手的。」
不過,也不是所有人都全然接受,部分受訪者仍對衛生、品質無保證感到顧慮,蕭小姐說,「衣服算比較貼身一點的衣物啦,所以我就比較習慣買新的。」也有民眾曾遇到糟糕的購物經驗,林小姐說,之前有買過一個和原價相差近半價的包包,賣家提供的商品照片看起來還可以,拿到實體發現包包背面的鈕扣整個掉下來,買到一個無法使用的包包。民眾的分享,反映出接受度雖然整體偏高,但對安全感與信任度的疑慮依然存在。
生活中的物品有進也有出,當被問到「淘汰的衣服都如何處理?」,民眾李小姐分享,以前都會丟進舊衣回收箱,但現在很多地方找不到,只能直接丟棄。另一位受訪者居居說,「會先問鄰居有沒有需要,有些太髒的就會剪成一塊一塊,打掃的時候用來擦灰塵」。同時也分享到,找不到舊衣回收箱的時候,其實只要打開Google,就能找到最近的回收箱位置。
根據環境部統計,台灣人每年丟掉的衣服量,平均每分鐘就有500件,但因為材質難以分類,真正能回收再製的比例不到1%。因此,就有新創團隊研發出AI與近紅外線技術的「衣物分選機」,只需3秒就能掃描與辨識材質,提升衣物再生效率。除了仰賴科技,我們也能透過簡單的DIY,讓一件舊衣換個方式陪伴我們的生活。
▲ 根據統計,台灣人每年丟掉的衣服量,平均每分鐘就有500件。因材質難以分類,真正能回收再製的比例不到1%。(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為了進一步了解「舊物再生」的實踐方式,《社True說真話》也走訪了REHOW 如禾永續文創,體驗一日舊衣設計師。這裡不只是二手衣物的轉運站,更是結合設計、縫紉與教育的一個創意空間。
現場提供專業縫紉設備與教學資源,讓體驗者可以在設計師的指導下,將腦海中的靈感變成實際成品。主持人Ruby用碎花裙改造成大腸圈和方巾;Miley則發揮巧思,將舊衣物縫製成寵物與飼主的專屬配件,包含大腸圈和小領巾。透過親手改造,也實際體會「舊衣不只是舊衣」的理念,每一塊被留下來的布料,都是一個新故事的起點。
▲ 舊衣的第二人生,變身GD方巾、髮飾、寵物領巾!(圖片拍攝:戴義霖、鍾至瑋)
在資源有限的時代,除了替舊衣找尋重新利用的可能,在源頭的我們,還是要減少過度消費,在使用、延續與創造之間,找到了新的生活主張,才真正讓永續落地。
延伸閱讀:
阿嬤碎花裙秒變GD同款頭巾!台灣每分鐘竟丟掉500件衣服?一日設計師超瘋初體驗,挑戰二手衣極致大改造!時尚又永續!【社True說真話】 @WellMediaGlob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