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來自遙遠的印度與中南半島,是熱帶漆樹科果樹。在荷蘭人統治台灣時期(16–17世紀),首批芒果被帶進台南六甲與周邊地區栽種,經過400多年的在地繁衍與馴化,發展出俗稱「柴檨」的台灣土芒果,也就是今天熟悉的「土檨仔」。
到了日治時期,殖民政府從印尼與印度再引進黑香、懷特等30多個品種,雖然大多數已不復見,但黑香與懷特至今仍有農民持續栽種,且也有許多饕客指名購買。戰後美援來台,農復會在1954年從美國引進「愛文」、「海頓」、「凱特」等品種,其中愛文香甜多汁、果皮鮮紅,很快征服台灣人的味蕾,也成為今天最廣泛種植的芒果王者。
▲ 台南玉井號稱「愛文芒果故鄉」,不僅是台灣種植芒果品種最豐富的地方,更是全台愛文芒果最早種植成功之地。(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說到愛文,就會想到台南玉井,這個號稱「愛文芒果故鄉」的小聚落,不僅是台灣種植芒果品種最豐富的地方,更是全台愛文芒果最早種植成功之地。而玉井被稱為芒果故鄉,就不得不提到農民鄭罕池,率先在家鄉大幅種植愛文芒果,帶動當地經濟,被譽為「台灣愛文芒果之父」。
1954年,台灣進入美援時代,農復會自美國佛羅里達州引進數種芒果。嘉義農試所經過多年試驗,最終選出「愛文芒果」作為推廣對象,並於1962年向全台募集母樹園,協助擴大試種。
無奈,1963年1月下旬出現霜害,全台愛文芒果樹僅有四棵存活,但鄭罕池不顧親友反對,持續栽種三年後,四株母樹總算結實纍纍,可當時玉井人都認為改良種芒果味道怪怪的,好看不好吃,鄭罕池與村民鄭金川兩人各乘騎機車載芒果,一起到台南市各大飯店兜售,但屢遭閉門羹,後來總算有一名鄭姓水果商,基於同姓之誼勉強同意寄售,沒想到出人意料地,銷售成績出奇的好,於是玉井農民跟著搶種。根據1967年的報導,當時愛文芒果躉售每公斤新台幣20元,市價每公斤可達30元。
為了成功推廣種植,鄭罕池更投入病蟲害防治的改良,嘗試以報紙、蚊帳、竹片保護果實,最終發明以白報紙袋與鐵絲套袋法,既防果蠅又能透視成熟度,大幅提升果實品質。鄭罕池不僅堅持品質,也秉持「不藏私」精神,不申請專利、邀農民觀摩、免費提供技術與種苗。他相信,大家都種,才有力量。
▲ 愛文芒果外皮鮮紅、香氣濃厚,果肉細緻,為國內最受歡迎芒果品種之一。(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現在台灣的芒果不僅內銷量穩定,外銷日本等國更是供不應求。而芒果品種也高達20多種。
根據農委會統計,台灣目前芒果總種植面積達16,313公頃,其中最大產區為台南市,其次為屏東縣、高雄市。就品種而言,以愛文芒果種植最多,約佔全國總面積的一半以上,其次為土芒果、金煌芒果。
各品種主要分布如下:
• 愛文:集中於台南與屏東
• 土芒果:多見於屏東
• 金煌:主要來自高雄與台南
每年春夏交際,市場攤位上便展開一場「芒果接力賽」,不同品種依時序登場。根據農民阿三哥指出,台灣市面常見的五大品種——土芒果、愛文、金煌、玉文、凱特,各有不同的成熟期與風味特色:
【產季時序】
• 土芒果:最早成熟,產季自4月(屏東甚至可提早到3月)
• 愛文、金煌、玉文:約在5月起陸續進入盛產期,產地為屏東、高雄、台南,端午節後產量攀升
• 凱特:又名「九月檨」,從7月開始採收,可延續至9月;若種在南投信義鄉,甚至能延後到11月
【風味特性】
• 土芒果:酸甜濃郁、香氣十足,是芒果青的主要原料,成熟後生食也風味極佳
• 愛文:外皮鮮紅、香氣濃厚,果肉細緻,為國內最受歡迎品種
• 玉文:果皮也為鮮紅色,肉質細嫩、風味清雅
• 金煌:橙黃外皮、果肉纖細,7~8分熟食用最佳,過熟反而影響風味
• 凱特:外皮黃綠帶紅、果肉多汁微酸,同樣建議7~8分熟採收食用
阿三哥也提醒,土芒果、愛文與玉文是屬於「越熟越香甜」的品種;相反地,金煌與凱特則不宜過熟,7至8分熟風味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