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以為聖誕拉雪橇的是圖中的麋鹿?其實不是喔!(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很多人都以為聖誕故事裡拉雪橇的是麋鹿,但其實正解是馴鹿喔!因為麋鹿原產於中國長江中下游沼澤地帶,而馴鹿才是生活在寒冷北部的鹿科動物。
至於聖誕老人的傳說,經過好幾世紀的演變,於19世紀才開始有馴鹿拉雪橇的出現,且經過不斷流傳和改寫,教授Clement Clarke Moore為了取悅自己的女兒們,而寫了一首詩:“The Night Before Christmas”(聖誕節前夕)中,在這首詩中,建構出了8隻馴鹿為聖誕老人拉雪橇的雛形,這首詩後來大受歡迎,也把馴鹿拉雪橇,載著聖誕老人的形象,逐漸成形。
不過此時這首詩中,還沒有紅鼻子馴鹿魯道夫(Rudolph)的存在,這角色一直到20世紀,因為商業廣告需求才創造出來。我們現在常聽到的版本,為1939年由Robert L. May為芝加哥百貨公司Montgomery Ward,預計要送給小孩的贈品著色本所虛構的故事,「聖誕老人在聖誕前夜乘著由馴鹿拉的飛天雪橇派禮物給小孩子。聖誕老人從煙囪爬進屋內,留下給孩子們的聖誕禮物。領頭的馴鹿叫魯道夫(Rudolph),長著一個會發光的紅鼻子」。
在魯道夫的故事裡,牠有個不一樣的紅鼻子而受到鹿群排擠,沒想到聖誕老人在某次平安夜遇到大霧,他注意到魯道夫的發光紅鼻子,能夠在夜間照明,於是邀請了牠幫忙,從此其他馴鹿也對魯道夫改觀。
聖誕節與聖誕老人送禮物的故事,是許多孩子的童年記憶,但也有不少人好奇,「為什麼聖誕老人選擇馴鹿?而不是其他牛、馬、狗等動物?」
因為聖誕老人故事建構在冰天雪地中,因此故事中出現的動物也應該要生存在寒冷地區,而在寒冷的北歐,馴鹿是一種比較親人的動物,且被馴化的很早,不像麋鹿至今仍沒被馴化。
此外,馴鹿擁有特殊的鼻腔構造,鼻腔內的鼻甲骨比較捲曲,增加了鼻腔的表面積,使得呼吸進來的空氣能夠在吸氣時被加熱,讓身體維持恆溫,減少熱量散失,同時鼻腔還有豐富的微血管分布在此,也讓馴鹿的嗅覺更靈敏,有助於雪地中找到食物,有時候還會看到馴鹿的鼻子呈現淡淡粉紅色。
▲ 拉雪橇的其實是馴鹿!(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馴鹿是一種適應北方寒冷苔原的鹿類,牠們喜好群居,能夠適應嚴寒,為了在險峻的氣候環境中生存,擁有敏銳的視覺和嗅覺,以及厚厚的多層毛髮,牠們最外層的毛髮是空心的,就像北極熊的毛髮一樣,能達到絕緣作用。
馴鹿也是鹿科中少數雌、雄性都有鹿角的動物,推測鹿角會配合牠們的腳蹄,用來刮掉積雪,並於土壤中挖洞尋找食物。
很多人會以為馴鹿生活在北極,但其實不然,在北極的確曾經生活著「北極馴鹿」亞種,但不幸於1900年代初滅絕,如今的野生馴鹿多分佈在北緯50度以上的北方苔原,如挪威、阿拉斯加、加拿大、俄羅斯、格陵蘭島和冰島。
馴鹿本身是一種適應力滿強的動物,所以現在的英國、蘇格蘭、美國牧場都能看的見圈養馴鹿的身影。滿有趣的是,圈養馴鹿在北美被稱為Reindeer,野生馴鹿則是Caribou,所以我們從小學英文學到的Reindeer,其實指稱的都是圈養的馴鹿喔!
最後,雖然在聖誕節的故事中,馴鹿都是以男孩子的名稱來取名,但根據馴鹿的習性,雌鹿換角時間是4到5月,雄鹿則是11到12月左右,所以聖誕節時,正好是雄鹿失去鹿角的時間,因此按照時序推測,幫聖誕老人拉雪橇的馴鹿,應該都是雌鹿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