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Pic
logoPic
精選推薦
影音節目
焦點議題
訂閱電子報

名廚劉俊茂《味の橋》:半世紀人生與料理攝影的交會

shareBtn喜歡
shareBtn分享
shareBtn收藏
articlePagePic
▲ 「東京第一排骨飯」總鋪師劉俊茂,旅居日本50多年後的攝影個展《味の橋》。(照片來源:故鄉/異鄉—總鋪攝影師 劉俊茂/ Facebook)
走進國立中正紀念堂一樓藝廊,眼前展出的是一張張跨越半世紀的光影。這裡展出的是被譽為「東京第一排骨飯」的總鋪師劉俊茂,旅居日本50多年後的攝影個展《味の橋》。這場展覽不僅承載著他半世紀的人生縮影,也是一封獻給料理與攝影、故鄉與異鄉的情書。

 

▲ 一張張跨越半世紀的光影,承載著劉俊茂的人生縮影。(照片來源:故鄉/異鄉—總鋪攝影師 劉俊茂/ Facebook)


從料理到攝影:一場「免費入場、吃到飽」的邀請


這場展覽的策畫來自劉俊茂的好友、同為攝影師的林育良(Makoto Lin)。劉俊茂笑著說,「他幫我取名叫『入場無料、吃到飽』。入場無料,就是免費進來看作品;吃到飽,則是因為展場裡也有料理相關的作品,讓大家用眼睛大快朵頤,就像吃冰淇淋一樣,看完就很滿足。」這是一份幽默又誠懇的邀請,帶領觀眾逐一打開他的人生記憶。


展場的每一張照片,都是從他多年拍攝累積的硬碟中,由Makoto精心挑選出來的。「那天要掛作品的時候,他讓我不要來,說是要給我驚喜。很用心啦!很感動!我就說,讓我感動到流眼淚。」劉俊茂說。


有些作品在他眼中或許「沒什麼」,例如一張富士山的日出,他自己只覺得是「黑壓壓的山上冒出太陽」。但 Makoto 卻看出不同的意境,「他就是選這個日出出來的瞬間很透視,旁邊都黑黑的,很像鑽石」,因此特別將它輸出成大幅作品。


▲ 2019年《最初》。(照片拍攝:Ruby)


料理與影像交織的半世紀旅程


劉俊茂1948年出生於嘉義。當天採訪時,他自在地在台語與日文之間切換,不只是熱愛台灣美食的廚師,更是一位專注的攝影師。16歲時,他便在台北餐廳當學徒,退伍後進入知名觀光飯店擔任櫃檯人員,因緣際會踏上日本,展開全新的人生旅程。


1987年,他在東京的西武池袋線東長崎經營第一家餐館。料理自己煮、菜單自己拍,嘉義雞肉飯、滷肉飯、炸雞排等家鄉味道,成為撫慰旅日台灣人鄉愁的寄託,也讓更多日本人透過味覺打開認識台灣文化的大門。


▲ 劉俊茂手拿「劉の店」的招牌鐵道便當,炸得入味的排骨更被稱為東京最美味的排骨。背景為他在廚房烹調的專業模樣。(照片拍攝:Ruby)


從小就對新事物充滿好奇的劉俊茂,在十七、十八歲時買下了人生第一台相機。他第一次架起三腳架,替家人留下了一張珍貴的合影。「這是最老最老的一張照片,放在檔案裡好多年,剛好被林育良看到就選到了。」多年後,再拍下這張彩色版本的合影。對於熱愛以影像記錄生活的他來說,這不僅是一段青春的重現,更是一份跨越時光的記憶。


▲ 劉俊茂與家人、友人的合照。(照片拍攝:Ruby)


富士山下的光影奇蹟


在展場中,最吸引目光的,是一系列以富士山為主題的作品。富士山在日本被視為吉祥與幸運的象徵,而在劉俊茂的鏡頭下,山頭千變萬化,每一次都呈現出不同的面貌。他說,最難得的景象莫過於「鑽石富士」,一年僅有幾次機會,還得看天氣是否賞臉。


當他談到這張作品時,眼睛閃著光芒:「拍這個困難的就是,這個雲都在動。太陽出來那一瞬間,如果剛好被雲遮住,就什麼也看不到。可是雲一散開,太陽露出來的那刻,富士山就像鑲上一顆鑽石一樣,那就Lucky了!」


▲ 2020年《御來光》。劉俊茂說,「太陽出來加上富士山下有水,它的反射剛好倒映在水面上,好像有兩顆鑽石。」(照片來源:故鄉/異鄉—總鋪攝影師 劉俊茂/ Facebook)


我好奇地追問:「您已經拍到連這麼細節的時間點都清楚了嗎?」
他笑著擺手說:「那也是人家說才知道呀!我就是跟著日本攝影同好,他告訴我怎麼拍,我就跟著去。」


一般人常見的富士山照片多是完整的山景,而他所展出的作品,則捕捉了夕陽映照下的片刻。當積雪反射著落日的光芒,山頭泛起紅暈,月亮從旁升起,雲霧繚繞。劉俊茂笑說:「這些景象都是可遇不可求的。」也正是富士山讓人著迷的原因。


▲ 2020年《侘寂》。(照片拍攝:Ruby)


生活瞬間的光影足跡


除了富士山,展覽中也展示了他在日常與旅行時拍下的瞬間。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其中一幅,是在夕陽與雲彩襯托下的晴空塔,倒影映照在水面,彷彿生活中短暫卻珍貴的平靜與美好。劉俊茂帶滿足的神情說:「這張在我家附近拍的,專程去那邊等到黃昏,太陽下山的時候,只有這個地方可以看到整個晴空塔倒影下來,很多人都會去那邊拍。」


▲ 2019年《家の風景》。(照片來源:故鄉/異鄉—總鋪攝影師 劉俊茂/ Facebook)


另一張作品則記錄了滿月升起的夜晚。或許他當時只是隨手一拍,但在好友林育良眼中卻藏有細膩之處。劉俊茂笑著分享:「他跟我說這張很讚,這個林育良說月球的高低和立體感,就像地球表面那樣。那天在家裡,滿月的晚上,從房間的窗戶看出去發現月亮好圓,我就用長鏡頭,200加倍鏡,在家裡拍下來的。」


▲ 2020年《月》。(照片拍攝:Ruby)


《味の橋》:連結故鄉與異鄉的情感


▲ 一本是展覽作品清單,一本是當年的菜單。半世紀以來,劉俊茂用料理守護台灣味,也用攝影留下人生的光影。(照片拍攝:Ruby)


「橋」不只是交通,而是生活的節奏。劉俊茂從家裡到淺草,走過隅田川上的橋,看著學生、老人、家庭的身影,他覺得自己也與這座城市的脈動連在一起。「橋也是家的象徵,送人出去,也迎人回來。」他說。於是,《味の橋》成了一種跨越——連結台灣與日本、料理與攝影、故鄉與異鄉,搭起情感與記憶的橋樑。


走進展場,你會發現料理與攝影其實有著相同的本質。料理講究在細節裡找出味道的平衡,攝影則是在光影中捕捉瞬間的真實。他在展覽邀請前言中這麼寫道:「我就是這樣的劉俊茂,用味覺與視覺,一生書寫記憶與感動。」


從鐵道便當到攝影展覽,他其實一直在做同一件事:用料理守護台灣味,用影像留下文化與情感,讓記憶在世代之間持續流動,這正是最動人的永續。


《味の橋》不僅是一場攝影展,更是一段跨越五十年的生命對話。當觀眾在作品前駐足,或許也能在光影與滋味之間,看見自己記憶深處的某一部分。


展覽資訊
《味の橋》
展期:2025.08.13-2025.08.28 上午9點-下午6點
地點:國立中正紀念堂 一樓藝廊


authorPic
葉雅如記者/研究員
追蹤人數 3
Z 世代職場人,擁有巴拉圭、巴西、泰國和印度田野調查經驗。國際貿易研究所畢業,帶著多數時候充滿好奇心、偶爾老靈魂的矛盾想法,探索生活及人生地圖。
authorPicPc
葉雅如
記者/研究員
追蹤人數 3
留言0
你可能也想看
奧拉弗・埃利亞松臺灣首展!北美館「你的好奇旅程」集結30年創作精華下雨、下雪照樣騎車...荷蘭的「運動健康快樂學」:年減1.1萬人死亡、培養運動健康優先用路
訂閱電子報
cookieImg
我們使用 Cookie
為了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本網站使用 cookie。
這些 cookie 用於記錄您的設置偏好、分析使用情況和個性化內容。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政策,了解更多有關 cookie 的信息。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