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距離都會區不遠的東北角,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與先民的生活痕跡並存,既有豐富多彩的海岸地景,也有年代悠久的歷史遺跡,還能一窺樸實寧靜的漁村風光。周末的時間剛好來一趟慢活旅行,想必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東北角風管處資料顯示,相傳西元 1626 年有西班牙船艦抵達台灣東北角海域,為方便紀錄將此地命名為 San Diego,這是外國人對台灣東北角最早的紀錄,而後被來台開墾的漢人先民以閩南語轉譯成「三貂角」。
此處為台灣最東北部的岬角,由日人建造於 1935 年的三貂角燈塔至今仍矗立在此為船隻指引方向。
東北角海岸早年是平埔族凱達格蘭族和噶瑪蘭族人的獵場,漢人開墾的足跡則從澳底一路前進到蘭陽平原,而日本接管台灣後也是從澳底、鹽寮登陸。至今我們仍可從澳底吳沙墓、鹽寮抗日紀念碑上窺見歷史風貌。
▲ 草嶺古道上的「雄鎮蠻煙」碑。(圖片來源:東北角風管處)
東北角最著名的人文景點,當屬清領時期遺留下來的草嶺古道了。草嶺古道早期是先民往返於台北與宜蘭間的要道,目前由東北角風管處整理出一條從貢寮通到宜蘭頭城的健行步道,全長約 8.5 公里。古道上有歷史課本上介紹過的「雄鎮蠻煙」碑和「虎」字碑,由清同治年間台灣總兵劉明燈所題,登高至埡口處,還可遠眺龜山島與太平洋的絕美海景。
▲ 台灣海蟹有八成來自萬里漁民出海捕撈,新鮮味美。(圖片來源:新北市政漁業及漁港事業管理處)
到東北角除了豐富的知性人文體驗,飲食同樣是幸福感的重要來源。這裡的海鮮產業,有萬里蟹與貢寮鮑齊名,在政府與業者的共同努力下,近年皆已打響品牌,展現了「地產地消」的永續精神。
台灣餐桌上近八成海蟹都是由新北市萬里區的漁民辛苦捕撈而來,但消費者對本土蟹的認識有限。新北市 2012 年成立「萬里蟹」品牌,希望讓這些野生、無污染、天然、鮮味濃的台灣海蟹走向國際,讓老饕們不只知道要去上海吃大閘蟹、去北海道吃帝王蟹,還知道在台灣就要去東北角吃萬里蟹。
有別於養殖蟹適應力強,天然海蟹需全程以海水缸貯養,出口不易,只有在台灣在地吃現撈的活海蟹,最能吃到鮮美的滋味。近年多位從國外來台的米其林星級名廚,以及致力發掘在地食材的台灣餐飲團隊,都不約而同看上台灣海蟹的美味,採購萬里蟹創作入菜。
萬里蟹主要有三個品種,花蟹、三點蟹及石蟳,漁民所使用的捕撈方式為施放「捕蟹籠」,以秋刀魚或鰹魚切片醃製作為餌料來誘捕,屬於兼顧海洋生態平衡的漁法。同時,也制訂法規禁止捕撈體型過小的螃蟹,以及每年 8 月到 12 月禁捕抱卵母蟹等,讓海洋資源得以永續利用。
萬里蟹品種分辨
▲ 用天然潮汐、天然海藻養殖的貢寮鮑,肉質 Q 彈。(圖片來源:鮮物本舖)
東北角同樣令人矚目的海鮮還有「貢寮鮑」。鮑魚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高檔食材,為華人宴客必備佳餚——四大海味「鮑、參、翅、肚」之首。因其味道鮮美、被認為具有滋補強身的功效,且成長緩慢、養殖不易而更顯珍稀。
以養殖鮑魚為例,鮑魚孵化時間只需要 24 小時,但每年僅能生長 2 至 3 公分,通常需要 4 到 10 年的時間才能達到食用等級。貢寮的鮑魚養殖池是利用沿海的天然潮汐換水,由海浪拍打帶來充足溶氧,是鮑魚的絕佳成長環境;並且以天然海藻及海帶餵養,不施藥物,確保肉質 Q 彈與新鮮純淨。
此外,貢寮鮑還包括「九孔」,外型上,鮑魚與九孔都長得圓圓扁扁,最簡單的分辨方法就是看殼上孔洞的數量,鮑魚通常約為 3-5 個,九孔是 6-10 個,孔的作用都是生殖、排泄、呼吸。此外,鮑魚殼較厚,表面紋路較粗、凹凸不平;九孔殼較扁薄、平滑,表面呈螺紋狀。
九孔的 Size 小於鮑魚,但也一樣甘甜鮮美。鮑魚肉質較有嚼勁,厚實彈牙,九孔則爽脆細緻、滑嫩易食。當然,鮑魚養殖時間長,單價也比較高,可以看個人口感喜好及預算來決定。
幸福感,可能就藏在我們吃到的每一口食物、每一道走過的風景裡。走在東北角海岸的古道,品嚐在地捕撈的萬里蟹與貢寮鮑,不僅滋養我們的身心靈,更是在學習對土地、海洋的尊重,幫助我們體會到生命的完整。
延伸閱讀:
東北角還能怎麼玩?達人帶路貢寮澳底私房景點,帶你一探地質秘境
不只有沙雕!貢寮生態旅遊 吃海鮮三寶、探索海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