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聽過「石墨烯」嗎?前些年台灣吹起一波石墨烯織品旋風,像是運動褲、棉被、枕頭等等,只要標榜使用「石墨烯」,商品就會大熱賣。主要是因為石墨烯除了延展性強、導熱快,還會釋放高能量的遠紅外線,與人體共振,促進循環、加速身體代謝,是久站、久坐的上班族一大福音。
石墨烯是目前同時擁有最薄、最輕、與優越物理化學性質的材料,不只應用在織品上,它的相關應用非常廣泛,更被期待可用來發展出更薄、導電速度更快的新一代電子元件或電晶體。以下列舉 3 個石墨烯的科技應用,一起來認識這個「黑金旋風」吧!
▲ 圖片來源:Freepik
美國普渡大學材料工程教授 Xiulin Ruan 指出,現在電子設備的尺寸愈來愈輕巧、並被要求具備越來越強大的功能,因此散熱(thermal management)也越來越為重要,只是大多設備採用熱傳導、對流等被動式散熱,這種技術在極度冷或熱時沒有辦法發揮作用。
為了解決鋰電池的溫度受限(0-45 度),研究團隊想到「石墨烯」,石墨烯是碳原子排成六角蜂窩的薄膜,是目前世上已知最薄、最堅硬的材料,其導電性、導熱性優異,既可以當傳導材料,亦可當絕緣體。
普渡大學團隊則指出,石墨烯泡沫,內部的氣穴(air pockets)會讓石墨烯有如絕緣體一般。泡沫中的氣穴會鎖住熱量,這時候可以把他們當成絕緣體,但若擠壓石墨烯泡沫,氣穴中的熱量就會透過泡沫傳導出去,團隊能依據泡沫的壓縮程度,精確調整熱的傳遞。預期可運用在個人手機或電動車等更大的電子產品。
▲ 石墨烯感測器非侵入性的貼附在皮膚上,可長時間配戴且不易移動,有效監測使用者的血壓。(圖片來源:德克薩斯大學奧斯丁分校)
測量血壓是我們檢視心臟功能的重要指標之一,其中手臂式血壓機為廣泛運用,但僅能提供單一數據,而且容易受情緒影響,能長期監測才是上上之策。目前的智慧穿戴裝置已能做到測量心跳、步頻,但尚未踏入血壓監測的原因,一是智慧手錶配戴中容易移動,二是手錶利用光學測量的數據結果還不夠穩定。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與德州農工大學團隊開發「電子紋身」,運用石墨烯輕薄、電阻率低的特性,將石墨烯感測器如紋身般貼附在手腕上,可長時間配戴且不會隨意移動,透過儀器確認生物電阻反應。該團隊表示目前已準確監測超過 300 分鐘,可望未來提供心臟病患者配戴或運用在運動監測等,往無測壓帶的方向推動。
▲ 台科大教授洪維松以可同時產水產電的石墨烯獲 2022 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圖片來源:台灣科技大學)
台灣科技大學應用科技研究所洪維松團隊研發「黑色魔毯」石墨烯薄膜,可同時產水、產電。利用石墨烯太陽蒸發器,將薄膜做為海浪發電裝置,可產生全天候的能量,同時還能將海水轉換為達世界衛生組織標準的安全飲用水,獲得 2022 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
在獲獎記者會上,洪維松教授表示「電」與「水」的兩者是不可脫離的,沒有電的地方就很難得到乾淨的水,而「黑色魔毯」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出現的科技。
洪維松說明,石墨烯技術困難之處在於如何調配、均勻分散及塗佈技術,能將這些做好發電效能才會好,團隊開發之產品在壓電領域有良好表現,正壓電係數與市面薄膜相同,而逆壓電係數更大於市面壓電薄膜 6 倍之多,不論在感測器或是致動器皆有應用之可行性。未來可輕易將製程放大,不僅能兼顧能源再生,也能獲得安全的飲用水,一次解決缺水缺電的問題。
不論是作替代材料,或是發展新技術,想必石墨烯未來仍會繼續掀起「黑金旋風」,並在民生用品及生活科技中持續發展。石墨烯從發現到實際應用,目前還不到 30 年光景,對於人體或環境是否有潛在的危害,還有待考查驗證,各位在被廣告洗腦前,可以先好好認識這個潛力十足的黑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