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特有亞種保育類野生動物水鹿,被認為是高山上的隱士。(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不少民眾喜好登山,探訪山林秘境,一睹大自然的美麗,偶爾沿途中也會有意外的收穫,例如看見稀有的野生動物。網友LongHwa Liu在2022年9月,在海拔3,560公尺的奇萊山,就曾偶遇水鹿,他分享拍到的「奇萊山神獸」,在綿延的山巒中,水鹿出現,彷彿腳踏山嵐自帶仙氣登場,宛如宮崎駿的動畫《魔法公主》中「山獸神」的場景重現,照片曝光後也吸引萬人朝聖。
▲ 網友LongHwa Liu於奇萊山所遇的「奇萊山神獸」。(圖片來源:Long Hwa Liu攝影)
網友LongHwa Liu於奇萊山所遇的「奇萊山神獸」,並不是第一次出現於奇萊山,同年8月另一位山友也曾與牠相遇,並在水鹿陪伴下一起登山超過1小時。而「山獸神」角色出自日本吉卜力動畫公司製作的《魔法公主》,白天外型是人面獸身,外型似水鹿,夜晚則會變身螢光巨人,是守護整片森林的神聖存在。
那麼現實中的水鹿是怎麼樣的存在呢?牠是山林的守護者嗎?在一九八九年《野生動物保育法》的制定,以及伐木事業中止後,人類活動減少干擾破壞棲地,加上威脅水鹿的主要天敵—雲豹也已絕跡多時,近三十年來,台灣水鹿數量才因此快速成長。
水鹿廣泛分布於亞洲地區,包含中國南方、東南亞各國和印度,台灣水鹿是出自於中國水鹿的四個亞種之一,屬於台灣特有,水鹿為台灣最大型的草食哺乳類動物,體長約210-240公分,雄鹿肩高可達1.2公尺,加上頭頸和高聳鹿角,往往比一個成年人還高。
▲ 水鹿為台灣最大型的草食哺乳類動物,雄鹿比成年人還高。(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水鹿眼睛下方有鼓起的「眼下腺」,生氣或興奮時會張開變得明顯,所以又稱為「四目鹿」,水鹿雖然是草食性動物,但食物來源廣泛,從嫩葉、嫩枝、樹皮到果實、種子都在牠們的食譜清單之內,通常為群居性動物,但公鹿喜歡單獨行動,經常出沒於清晨和黃昏,水鹿擅長游泳,常常會聚集在高山水源地和溪流草原地活動。
台灣水鹿目前主要分布在中央山脈和花東山區,民間養殖族群不少,但野外族群則並不多見,屬於我國第三級其他應予保育之野生動物,野生水鹿警覺性極高,因此目睹野生水鹿的機會也較少。此外,頭上的鹿角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分叉生長,它象徵著地位也帶有防禦打鬥的用途,且每年都會進行鹿角生長循環週期,約4至6月會脫落重長。
水鹿適應力強,早期曾生活在海拔300公尺的山林,卻因為從荷據時代一直到清朝,向海外輸出鹿皮、鹿茸的經濟考量,低海拔地區大量被開發,鹿隻數量驟減,同屬鹿科的梅花鹿於1969年絕跡於野外,而水鹿主要棲息地在山區,稍微逃過滅絕的悲劇,但生存也同樣岌岌可危。
從那時起,礙於狩獵壓力與棲息地的破壞,水鹿開始往高山地區遷徙,想要看到野生水鹿,通常要到2,000公尺以上的高海拔山區,唯有冬天冰雪封山,水鹿才會到較低海拔的森林活動,因此早期看到水鹿都是驚鴻一瞥,必須要到人跡罕至,沒有獵人出沒的地方,才有機會近距離接觸水鹿。
隨著台灣經濟發展,國人逐漸開始關心環境與動物,1989年《野生動物保育法》實施後,水鹿被納入我國第三級保育類野生動物,水鹿野外族群數量增加,部分人士憂心水鹿會將林木啃食殆盡,對於台灣高海拔的二葉松、鐵杉、冷杉等樹種以及玉山國家公園造成影響。保育專家研究,水鹿與森林的關係仍待觀察,因為環境有自然恢復能力,如果水鹿將此地的林木啃食殆盡,牠們可能會遷移到其他地方,讓此地有機會恢復生機;若水鹿不遷移,也會因為食物資源有限而族群式微,這也是自然規律。
目前在台灣,水鹿的身影還開始出現於低海拔的八卦山脈。像是彰化:八卦山脈、南投:丹大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花蓮:玉山國家公園(秀姑巒山、奇萊峰及玉山群峰一帶)、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雪霸國家公園、台東:大武山自然保留區,都能見到水鹿身影。最後提醒大家,水鹿為保育類動物,請勿太靠近打擾或觸碰牠,保持距離遠遠欣賞,以策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