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際近視研究學會2020年統計,全球近視人口約30%,尤其臺灣18至24歲中,每100人就有73人近視,18歲以下青少年近視盛行率高達87.2%。鄭碩方表示,現今3C電子產品發展普及,部分孩童在學齡前,就開始接觸3C產品,因此國人平均近視年齡也逐漸提早,門診近視病患最小年紀僅3、4歲。呂大文表示,小學三年級前近視一旦達300度,小學畢業時達500度,未來度數恐破1000度,因此,一旦近視了,就要及早避免度數加深,因此建議孩童在小學畢業前,近視度數最好少於300度。
▲ 高能量短波長的藍光,會直接穿透水晶體直達視網膜,並損害黃斑部。(圖片製作:簡佑芯)
其中,高度近視可能導致的眼睛疾病,像是青光眼、早發性白內障或視網膜剝離等併發症,還要預防藍光造成的影響。鄭碩方表示,藍光屬於可見光的一種,好處是能讓注意力集中,但藍光波長短能量強,如果接觸太多,會穿透水晶體,損害到視網膜黃斑部。呂大文也提醒,盡量不要在黑暗中滑手機,因為眼睛在黑暗環境接觸到亮光時,瞳孔會放得更大,將有更多有害光進到眼中。
呂大文表示,一般市售的抗藍光眼鏡,可阻擋約30%至60%藍光,通常眼鏡鏡片越深,抗藍光功能越強。而中央大學光電系教授楊宗勳表示,將藍光比例降低,3C產品中的紅綠光相對變強,畫面也會跟著偏黃,反而影響視覺中的色彩美學。
為了顧及眼睛如何保健,首先,要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鄭碩方提醒,避免在昏暗環境使用電子產品,並且若是在戶外長時間活動者,盡量配戴太陽眼鏡保護眼睛。還有20-20-20法則,也就是每使用螢幕20分鐘,將視線移到20英尺(約6公尺)外,維持20秒適度讓眼睛放鬆;此外,在食物中,可以挑選具抗氧化功能的天然食物,例如深綠色蔬菜或彩色蔬果,包含番茄、火龍果、木瓜、南瓜、紫米等,另外,海鮮、亞麻仁油、昆布、海帶等富含魚油的食物,也對眼睛有益。
▲ 保護眼睛先從改變日常生活習慣做起。(圖片製作:簡佑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