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百採用綠電,幾乎是許多台灣企業這幾年著重方向之一!受到國際再生能源倡議RE100影響,企業幾乎都力拚於2050年前,有階段性地達成100%使用再生能源目標,因此,許多人認為,沒有綠電就是等著掉單,甚至喪失競爭籌碼。但隨著過程遭遇政治、商業等多方角力,綠電,還能怎麼走下去?
其實,漁電共生若能為產業升級,許多漁民並不反對,但如今最令他們困惑的,也是這麼多年來始終沒有獲得解決的,首先,是光電板蓋在魚塭上方,當陽光被遮蔽,直接影響關係水質的菌種、藻類的生長,連帶的,池內魚蝦健康也會受到波及,因此,在減少日照條件下,適合飼養哪類水產動物?至今仍在實驗找答案階段。
▲「鯛魚王子」王益豐改變養殖模式,利用間隔是太陽能板,達到新型態漁電共生,養殖需要的電力,全數自產自用。(攝影:戴義霖)
其次,即使找到適合耐陰的水產品種,是否受到市場青睞?銷售成本能否被通路接受,這一連串的問題,就跟漁電共生的發展一樣,邊實驗邊進行,但大量光電業者以更高的租賃價格租下魚塭,已對養殖業造成實質影響,只是,好壞仍難定論。
因此,王益豐認為,漁電共生的出發不該是從能源業者獲利的角度,而是需要以漁民角度出發,「要先讓漁民活下去,漁電共生才有發展與平衡的可能。」所以王益豐的漁電共生案場,從一開始就是自己設計規劃,「其實我們是除了有光電板以外,我們還會有讓它有透光,這個案場是我們自己設計的,遮蔽率是85%,還有15%可以透光率進來,魚池可以有太陽照射,溫度就比較好管控,再來養殖池裡面的藻類繁殖,也會比較順利一點。」
不只王益豐,屏東枋寮的蝦農吳武達也是自己與兒子,評估自建漁電共生案場可行性,最後在將近三分大的魚塭屋頂,鋪設了1470塊光電板,吳武達的魚塭非常特別,是台灣目前少見的全室內養殖,吳武達想法很單純,「八八水災時,我有一個10KW的小電廠,運作模式都清楚,在未來趨勢,太陽能是新的一個產業,新的一個能源。」
▲ 養殖業者吳武達(左)採全室內養殖蝦,與成大循環經濟中心主任陳俊延(右)團隊合作,利用藻菌等技術,改變水質,最高可減少96.3%的水資源浪費。(攝影:戴義霖)
吳武達看中的,是能源業者提供的穩定購電收入,根據台電資料顯示,2023年台電購買光電躉購費率為每度4.38元,與2010年相比,每度高達11.75元,13年間降幅達到6成,雖然費用大幅降低,但企業對綠電的需求目前只會增加,幾乎已成全球不變趨勢,綠電收入,成了養殖以外的穩定收益。
除了綠電帶來的收入,吳武達選擇全室內養殖的原因,也是因為極端氣候日趨嚴重,如果農業都開始轉向溫室種植,那養殖漁業是不是也可以朝室內養殖邁進?所以他開始嘗試,卻發現室內養蝦,蝦子會有蝦紅素不夠等問題,所以他與台南成功大學生物科技中心兼循環經濟中心合作,不只要解決蝦子煮熟後不夠紅的問題,更利用創新的藻菌養殖處理技術,降低水中病毒與弧菌感染,更重要的是不再需要頻繁換水,可以減少96.3%的水資源浪費。讓室內養殖可以有更好的品質與收成。
成大循環經濟中心主任陳俊延便透過自身經驗指出,過去曾有輔導的案場,因為面臨短時間的強降雨,「其實我們養草蝦曾經最高收成,只有五成。你技術再怎麼好,這麼大的水灌進來,有什麼物種受得了?幾乎全部流光了。」所以陳俊延與成大的相關團隊,便是抱著希望讓漁民可以有更高更穩定的收益,從飼料、水質、藻類等面向,一一克服、解決。但在問題還有許多變數要調整之際,綠電的額外收入,是讓漁民願意挑戰養殖方式之際的另張保命符。
▲ 漁電共生下的養殖,對業者是極大的挑戰。(攝影:戴義霖)
台灣的漁電共生,是全球諸多綠電模式中,唯一獨有的發電方式,而綠電又是產業發展的重要關鍵,發展已是無法回頭的決定,漁電共生成了漁民、能源業者、企業用電端,還有政府單位的共同考題,唯一解的多方平衡,正考驗著大家的智慧,還有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