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Pic
logoPic
精選推薦
影音節目
焦點議題
訂閱電子報

全球最大AI臺灣鯛養殖 年產9千公噸 翻轉老漁村

shareBtn喜歡
shareBtn分享
shareBtn收藏
articlePagePic
▲ 位在雲林口湖鄉的口湖漁類生產合作社,一年生產9千噸的臺灣鯛,不只銷售到臺灣各地的火鍋店,還外銷歐美日本等國家。(畫面來源:口湖漁類生產合作社)
聽到吳郭魚,許多人的第一印象便是便宜,但王益豐給了牠一個不一樣的名字「臺灣鯛」,價格也就水漲船高,新鮮的鯛魚片就這樣從雲林口湖直送全臺各地的涮涮鍋店,甚至出口歐、美與日本等國家,年產量高達九千公噸。 驚人產量,王益豐靠的只有區區22座圓形養殖池,10公頃的魚塭僅3個人管理,他更把鯛魚生長時間縮短至4個月,一年可收成3次,產量超越同樣面積土地的傳統養殖22倍,這是「鯛魚王子」王益豐2005年返鄉以來的養殖革命。

池底帆布穩定水溫 新型養殖池降魚群死亡率


「我們現在的這個AI智慧養殖池,總共有22池,那也是全臺灣、全亞洲甚至全球最大的AI智能臺灣鯛的養殖場。」王益豐走在自己親自設計的養殖池介紹著不同傳統的養殖方式,「我的魚池下面是用HDP的布,當夏天的溫度來到攝氏37、38度的時候,我的智能養殖池裡面的水溫,會降11度;冬天寒流,像前幾年的那種霸王級寒流,我們這裡的平均溫度只有攝氏10度,但我設計的魚池會有聚熱的效果,溫度可以上升7度。」


▲ 王益豐靠著22座圓形養殖池,10公頃的魚塭僅3個人管理,人力減少,但產量超越同樣面積土地的傳統養殖22倍。(畫面來源:口湖漁類生產合作社)


不同於傳統指的是挖土而成的魚塭,王益豐一切都要講究現代化,HDP的布,讓水溫能更平均,魚群存活率也就更高,因為魚池是科技化產物,所以從水質、定時定量投餌料甚至水中的藻類、菌種都能控制。


從池底到池裡養殖的水,王益豐讓一切都透過智能管理,好處是人力需求大大降低,這對大量年輕人出走的漁村而言,至關重要,「兩分地當然是只需要一個人,但是用傳統養殖的話,魚群死亡率會提高了90%以上,為什麼?因為天氣太熱的時候,智能養殖池可以透過換水等方式因應,魚全就不會有死亡疑慮,但在傳統養殖是完全不行的,更不用說養殖面積如果再往上加10公頃的話,那人力可能就要10個以上,但如果是智能養殖,即便是10公頃,也是需要2到3個人力就夠了。」


▲ 王益豐利用自行研發的AIoT系統,魚池有什麼狀況會發警報給管理人員,不需時時刻刻守在旁邊,這樣新型態的養殖池才有辦法吸引更多的年輕人返鄉從事臺灣鯛養殖。(畫面來源:口湖漁類生產合作社)


自創系統減少人力需求 改變為吸青年返鄉


因為人力需求低,一切管理都透過科學化處理,年輕人才能真正將這個養殖業當成是自己的事業在發展,而非一直在做傳統勞力的工作,更不用說,科技養殖不用一年365天、天天守在水池邊,「靠我們自己研發的AIoT系統,偵測完之後,如果魚池有什麼狀況會發警報給我們,管理人員再來就好了,這樣的養殖池,才有辦法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回來從事臺灣鯛的養殖。


王益豐一路走來都在嘗試改變,每一次的改變都是賭注,除了是讓自己活下去,更多時候是把對養殖業的理想願景,加入其中,與其他年輕人共同擘劃未來。


更多內容歡迎收看YouTube影音內容:


authorPic
詹焯予執行製作人
追蹤人數 4
曾是編輯、記者、醫療節目企劃,書寫市井小民的奮鬥歷程,也描繪創業者的成功之路,「說故事」是日常。希望這裡的內容,能讓您感到深刻而溫柔,還有一點不完美的自在。
authorPicPc
詹焯予
執行製作人
追蹤人數 4
留言0
你可能也想看
募資平台串聯企業!助大學生前進花東翻轉偏鄉教育萬件選一 台灣唯一金獎設計師 前進羅浮宮閃耀國際
訂閱電子報
cookieImg
我們使用 Cookie
為了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本網站使用 cookie。
這些 cookie 用於記錄您的設置偏好、分析使用情況和個性化內容。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政策,了解更多有關 cookie 的信息。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