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綠色旅遊」(Green Tourism)與「永續旅遊」(Sustainable Tourism)常被視為同義詞,但實際上兩者內涵略有不同。綠色旅遊主要強調旅遊過程中的環境友善,例如:選擇低碳交通、減少廢棄物產生、入住使用再生能源的住宿設施等,著重在降低對自然環境的衝擊。
▲ 綠色旅遊強調對環境友善的方式,依環保、低碳方向規劃旅遊行程,降低環境負荷。圖為台北市捷運站出口與Youbike租借站。(圖片來源:詹焯予攝)
綠色旅遊出現時間大約是在1980年代後期到1990年代初期,當時環境保育意識逐漸抬頭,全球興起一股「綠色思潮」,如《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 1987)提出「永續發展」概念後,「綠色旅遊」也在這股潮流下逐漸被倡導。像是1992年里約「地球高峰會」(UN Earth Summit)之後,「綠色旅遊」成為旅遊產業對環境負責的初步行動方向,特別強調節能減碳與生態保護。在歐洲,Green Tourism 甚至被用作「環保型旅館」或「綠色經營旅遊企業」的行銷標籤。
永續旅遊的架構與原則,最早是在1995年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UNWTO)首次正式提出,到了2002年,聯合國宣布為「國際生態旅遊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Ecotourism),進一步鞏固永續旅遊的政策架構與國際共識。2005年之後,永續旅遊被更多國際組織、政府納入政策發展。
簡言之,綠色旅遊可視為永續旅遊的一環,兩者目標皆為減少觀光活動對地球與社會的負面影響,但永續旅遊是更為宏觀的概念,結合經濟、環境與社會三者,強調長遠利益與責任。其核心在於平衡旅遊帶來的環境負擔、社會文化影響與經濟效益,例如:推動社區導覽、回饋在地經濟、尊重原民文化等。
▲ 知名訂房網站Booking.com在《2024年永續旅遊報告》指出,全球有將近75%的旅人表示,期望未來一年更加注重永續旅遊。圖為虎山登山步道。(圖片來源:詹焯予攝)
知名訂房網站Booking.com在《2024年永續旅遊報告》指出,全球有將近75%的旅人表示,期望未來一年更加注重永續旅遊,且有32%的旅人認為當他們無法選擇永續的旅行時會感到愧疚。更有4成的旅人認為實踐永續旅遊的主要原因,正是因為這是正確的作法!
雖然永續旅遊的觀念逐漸風行,但還是有旅人尚未意識到自身對環境的影響,超過三成的台灣旅人認為,即使這趟旅遊,對環境或對當地社會文化會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也不會因此而調整旅行選擇。26%的旅人覺得旅行時間珍貴,因此永續旅遊並非首要考量因素,近2成、19%的旅人覺得氣候變遷沒有想像中嚴重。
其實無論綠色旅遊或是永續旅遊,都是以環境友善的作為出發的起點,但在一次次航班與出走之間,我們是否真準備好,為所謂「正確的旅行方式」,付出更多的時間與選擇成本?或許我們可以參考中美洲國家、哥斯大黎加的案例。
▲ 圖為遊客搭乘划艇探索哥斯大黎加托圖蓋羅河流域的森林,展現生態旅遊的理念。(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在永續旅遊推動上,中美洲國家哥斯大黎加堪稱全球典範。當地政府自1997年起推動「永續旅遊認證系統」(CST),針對旅宿業從能源使用、廢棄物處理到文化尊重等面向進行評估,鼓勵業者投入永續經營,並將觀光收益回饋在地社區。全國超過四分之一國土劃為自然保護區,積極發展生態旅遊,包括雨林探險、火山健行與野生動物觀察等低干擾型行程。
這樣的政策不僅保育自然,也吸引每年約300萬名遊客造訪,旅遊業更占哥國GDP的8%以上。根據《孤獨星球》評選,哥斯大黎加曾被列為「全球最佳永續旅遊目的地」之一,證明當政府政策與民間參與結合,觀光也能成為保護環境與文化的力量。
▲ 台灣近年旅遊都特別強調打卡美景,反而忽略了對當地環境與文化的長遠影響。圖為虎山登山步道。(圖片來源:詹焯予攝)
相較之下,台灣在永續旅遊的發展,幾乎可視為仍在起步階段。雖然政府積極推動低碳旅遊、智慧觀光與部落深度遊程等政策,但就像Booking.com的調查報告顯示,仍有不少旅人對永續議題的意識相對薄弱。不少旅遊商品強調打卡美景與快速移動,反而忽略了對當地環境與文化的長遠影響。部分業者則將「永續」作為行銷口號,實際投入與落實仍有落差。要讓永續旅遊從理想變成日常,除了政策與產業投入,旅人的選擇與意識轉變同樣關鍵。永續不只是目的地的責任,更是每一段旅程中,共同做出的美好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