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拉弗・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1967年出生,成長於冰島與丹麥,自幼深受自然景觀與環境啟發。1989年讀丹麥皇家美術學院,1995年至柏林創立「奧拉弗・埃利亞松工作室(Studio Olafur Eliasson)」,集結建築師、工程師、技術師與藝術研究者等各領域專業人才的大型團隊。1997年起,他的作品陸續於世界各大美術館和公共場域展出,創作形式涵蓋裝置、繪畫、雕塑與攝影。
Olafur以融合藝術、科學、社會與環境關懷議題的創作,在國際藝壇享有盛譽。作品經常運用自然現象與環境材料,用開創性的方式,引發觀眾對於感知時間、人類和自然關係的深層思考。他的作品從來不是單向的觀看,而是邀請觀眾參與、體驗、進而共創。
展場中的代表作之一,《美》就是使用聚光燈和源源不絕的水霧,創造出一個可以讓觀眾看到彩虹的空間。這個裝置的構造非常簡單,但是它最關鍵的還是觀眾本身,每個人看到的彩虹都不同,取決於當下的位置、移動的方式,以及光線如何進入你的眼睛,也就是說,所謂的現實其實是由你的身體與感知所定義,而這樣的經驗不只是個人化的,它也可能在觀眾之間激發出一種共同的連結與敬畏感。旅程不僅由藝術家設定,更是觀眾透過自身感官、步伐與反思所完成的探索歷程,這就是你的好奇旅程,由你開始也由你完成。
▲ 《美》使用聚光燈和源源不絕的水霧,創造出一個可以讓觀眾看到彩虹的空間。(圖片拍攝:Lindy)
Olafur的創作視野,源自於長年與大自然的相處。童年時期與父親在冰島待過很長一段時間,那裡資源有限、節奏緩慢,成為他的感官實驗場。他分享,如果你很常去健行,感知也會隨之敏銳起來。看著前方的山景,還沒開始你可能就會先預設這個山有多大、距離多遙遠,進而產生距離感,不過這其實是人類潛意識裡與大自然的連接。看見風吹草動,不要覺得理所當然,這就是一種與自然間的關係,值得重新觀看的現象。
1984年,Olafur曾站在街頭以慢動作跳舞,街上的人都停下來看。Olafur分享他的身體如何重新定義空間節奏,「我可以看到街上的人在看我,原本走得很快的人,因為我把空間變慢了,他們也慢了下來,我可以控制這個空間。」這次展出的作品之一《動作顯微鏡》,邀請舞者進入工作室,讓日常的節奏產生不同的變化,走路、觀看、停留,都是重新生成空間與關係的契機。
▲ 《動作顯微鏡》邀請舞者進入工作室,讓日常的節奏產生不同的變化。(圖片拍攝:Lindy)
Olafur曾經談到他如何看待藝術與科學之間的關係。他說,自己始終以藝術家的立場進行創作,雖然非常喜歡與科學家對話,觀點往往會令人啟發,但是兩者在創作的目標和評價的標準上面,其實大不相同。科學多以結果導向為目標,而藝術則容納未知,擁抱抽象與不確定。正因如此,走進展場,看到那些懸浮的光影被自然元素包圍的空間,或是裡面佈滿苔蘚的牆,這些不是為了解釋世界,而是為了邀請觀眾重新「感受」世界。
Olafur也一再的強調觀眾的參與性,作品唯有在與觀眾相遇被重新解讀的時候才算完成。展覽中的《立方結構的演化計畫》,邀請觀眾用積木構築、拆解、重組,共創一座城市景觀。這件作品的意義,就是建立在協作的精神之上,並在不斷的共同創造中持續演變。
▲ 《立方結構的演化計畫》邀請觀眾用積木共同創造出城市景觀。(圖片拍攝:Lindy)
展期即日起至9月21日橫跨整個暑假,為呼應《你的好奇旅程》展覽主題,並深化觀眾的觀展經驗,北美館也規劃了三大核心策展議題,分別是「自然現象的體察」、「感知詩性」、「永續意識的思考與行動」,邀請觀眾與藝術連結,開啟屬於自己的探索之路。
藝術沒有標準答案。每一次的凝視、行走與思考,都是這趟旅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同展覽想傳達的訊息:好奇,不只是一種感官的開端,更是一場自我與世界的再連結。
展覽資訊
《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
展期:2025.06.21-2025.09.21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一樓1A、1B展覽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