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稱作「蹦火仔」的磺火捕魚,是在新北市金山一帶,漁民在夜間利用青鱗魚的趨光性,進行火光誘捕的捕撈方式。最早是以燃燒竹子或是做成火把,後來則改以電石。電石外型是灰黑色的石塊,帶有大蒜的味道,而它之所以會燃燒,是藉由與水的化學反應產生乙炔氣體,點燃氣體時,便會產生「蹦」的爆破聲響。
▲ 電石加水會產生易燃氣體乙炔,是蹦火仔的必備燃料。(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作業時,漁船需準備兩大桶子,其中一個裝水,並由水管導流到另一個放置電石的水桶,再由管線連結到船的前方,交由領船人「火長」控制磺火把。磺火把是由不鏽鋼管構成,大約150-200公分,設有開關控制電石遇水產生的乙炔進入,而放置電石的水桶,也需要非常注意是否密封,電石燒完後也需要更換,並釋放殘存的乙炔氣體,避免易燃氣體外洩。
另外一個關鍵之物,則是桸竿,桸竿是個長度約150公分的三角形漁網,在操作上需要至少三到五個漁夫共同操作,加上負責開船的「舵車仔」和負責替換電石和控制水量的「磺火鉗仔」,整艘桸仔船大約為八人共同運作。全船的漁夫聽從「火長」下達指令,一鼓作氣執行下網、撈網、卸漁貨並等待下一次火長的指令,非常需要極佳的默契。
在周文欽執導的紀錄片<蹦火>裡,點出了蹦火仔這項漁獵工法的獨特性,不只保留了金山磺港漁港一帶僅有的漁業文化,更結合了感官上的藝術價值,夜晚的火光、流暢的誘魚捕魚動作加上「蹦」出火焰的聲響,繽紛了視覺與聽覺的感官饗宴,這樣的畫面張力,也成為攝影人非常喜愛的文化攝影主題。
▲ 桸竿需要3-5人同心執行,需要極高的專注度與專業默契。(圖片來源:太平洋旅行社)
不過隨著時間推移,這項位於港灣近岸的漁獵方式受到了油料、海廢污染影響,魚群逐年減少,再加上蹦火專用的漁船「桸子船」製作成本高、出海捕魚須達8位人力、原物料上漲、魚季僅有三個月等多項因素,每個船員從原本一個月能賺達20至30萬元的收入,到現在可能只剩幾千塊。現今除了進行漁業,也投入了觀光,希望這項傳統文化能被更多人看見,如果想要體驗這項文化活動,可於每年5月到9月關注金山磺火季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