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Pic
logoPic
精選推薦
影音節目
焦點議題
訂閱電子報

世界僅存捕魚技法 每年5~9月新北金山限定「蹦」發

shareBtn喜歡
shareBtn分享
shareBtn收藏
articlePagePic
▲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蹦!」深夜裡的新北市金山磺港海灣,發出一聲爆破聲響,烈紅色的熊熊火光照亮了「桸子船」上的 8 位漁夫,火長舉起磺火冒著淡淡白煙,確認魚群方向,「蹦!」火長再次點燃磺火指向海面,成千上百的青鱗魚一躍而上,3位漁夫立刻順勢地利用桸桿,將魚群捕撈上船,這一氣呵成動作背後,是臺灣獨有「蹦火仔」漁獵工法的智慧結晶。

世界唯一傳統漁獵工法:蹦火仔


台語稱作「蹦火仔」的磺火捕魚,是在新北市金山一帶,漁民在夜間利用青鱗魚的趨光性,進行火光誘捕的捕撈方式。最早是以燃燒竹子或是做成火把,後來則改以電石。電石外型是灰黑色的石塊,帶有大蒜的味道,而它之所以會燃燒,是藉由與水的化學反應產生乙炔氣體,點燃氣體時,便會產生「蹦」的爆破聲響。

 

▲電石加水會產生易燃氣體乙炔,是蹦火仔的必備燃料

▲ 電石加水會產生易燃氣體乙炔,是蹦火仔的必備燃料。(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從化學反應、生物特性到漁獵協作,深度解密如何「磺火捕魚」


作業時,漁船需準備兩大桶子,其中一個裝水,並由水管導流到另一個放置電石的水桶,再由管線連結到船的前方,交由領船人「火長」控制磺火把。磺火把是由不鏽鋼管構成,大約150-200公分,設有開關控制電石遇水產生的乙炔進入,而放置電石的水桶,也需要非常注意是否密封,電石燒完後也需要更換,並釋放殘存的乙炔氣體,避免易燃氣體外洩。

 

另外一個關鍵之物,則是桸竿,桸竿是個長度約150公分的三角形漁網,在操作上需要至少三到五個漁夫共同操作,加上負責開船的「舵車仔」和負責替換電石和控制水量的「磺火鉗仔」,整艘桸仔船大約為八人共同運作。全船的漁夫聽從「火長」下達指令,一鼓作氣執行下網、撈網、卸漁貨並等待下一次火長的指令,非常需要極佳的默契。

 

在周文欽執導的紀錄片<蹦火>裡,點出了蹦火仔這項漁獵工法的獨特性,不只保留了金山磺港漁港一帶僅有的漁業文化,更結合了感官上的藝術價值,夜晚的火光、流暢的誘魚捕魚動作加上「蹦」出火焰的聲響,繽紛了視覺與聽覺的感官饗宴,這樣的畫面張力,也成為攝影人非常喜愛的文化攝影主題。


▲桸竿需要3-5人同心執行,需要極高的專注度與專業默契

▲ 桸竿需要3-5人同心執行,需要極高的專注度與專業默契。(圖片來源:太平洋旅行社)


臺灣在地生態旅遊,出海體驗磺火捕魚


不過隨著時間推移,這項位於港灣近岸的漁獵方式受到了油料、海廢污染影響,魚群逐年減少,再加上蹦火專用的漁船「桸子船」製作成本高、出海捕魚須達8位人力、原物料上漲、魚季僅有三個月等多項因素,每個船員從原本一個月能賺達20至30萬元的收入,到現在可能只剩幾千塊。現今除了進行漁業,也投入了觀光,希望這項傳統文化能被更多人看見,如果想要體驗這項文化活動,可於每年5月到9月關注金山磺火季的資訊。

authorPic
潘皓企劃
追蹤人數 3
原本純粹是本能地被美的事物吸引,喜歡登山、旅行、大自然。後來漸漸愛上用文字與影像,將這樣的美轉譯成另一種形式,在人與人之間流動。
authorPicPc
潘皓
企劃
追蹤人數 3
留言0
你可能也想看
不只有沙雕!貢寮生態旅遊 吃海鮮三寶、探索海女文化不用鐵釘,用紅土、鍋底灰打造繽紛拼板舟...達悟族的「天然材質造船術」與大地共生全球「十大秘密島嶼」 不可不訪的澎湖90座小島四大全台之最
訂閱電子報
cookieImg
我們使用 Cookie
為了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本網站使用 cookie。
這些 cookie 用於記錄您的設置偏好、分析使用情況和個性化內容。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政策,了解更多有關 cookie 的信息。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