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身處於台灣最北端的離島,由東引、北竿、南竿、莒光等數十座島嶼組成。馬祖的歷史文化發展與本島不同,飲食習慣亦有不同,馬祖居民多來自福州(又稱閩東),島嶼四面環海,使漁業發展較為蓬勃,魚類、螺貝等海鮮成為當地料理中的主要食材,而飲食習慣及風俗則多傳承自中國八大菜系之一的閩菜。
然而,馬祖自然條件不利於農業發展,不僅全年雨量稀少、土壤貧瘠,使得早年居民僅能種植地瓜、豆類及少數蔬菜為生。由於食材取得不易,難以完整呈現原鄉繁複精細、用料講究的閩菜,不過,福州的釀酒技藝、以酒糟入菜的習慣卻在馬祖得到延續,例如紅糟鰻、紅糟蛤貝、紅糟雞等,成為馬祖的料理特色之一。
▲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馬祖盛產海鮮,其中每到 6 月就是淡菜的時節。淡菜又稱孔雀蛤、翡翠貽貝,雖然名稱中有菜,但它是貝類的一種。為什麼叫做「淡菜」? 有一說是因為淡菜有著自然的海鹹味,烹調時不須放鹽而得名。事實上,淡菜確實以清蒸的方式最能保留其鮮味,剝開煮熟後的淡菜外殼,即可食用鮮嫩多汁的貝肉。
淡菜在台灣本島多以綠殼品種較為常見,紫殼品種就屬馬祖的最豐富。兩者肉質皆軟嫩有嚼勁,差異在體型紫殼較綠殼小。每到產季,馬祖漁民會利用退潮時,到礁岩上尋找淡菜的蹤跡並採收。
▲ 圖片來源:馬祖國家風景區觀光資訊網。
馬祖在地的老酒麵線又稱為蛋酒麵線,是一道適合溫補的料理。早年馬祖冬天氣候寒冷,婦女都會製作老酒麵線給出海捕魚歸來的丈夫享用,不僅如此也是婦女坐月子時調養身體的必備菜餚。
最特別的是老酒麵線中的蛋,需要先與薑一起煎過,煎至焦黃後加入老酒煨煮,再加入麵線、木耳、紅蘿蔔及紅糟肉等食材烹煮,組合所有食材後,再淋上老酒,這道料理就算完成了。
▲ 圖片來源:馬祖國家風景區觀光資訊網。
說到紅糟就必須先提到老酒,馬祖很多家戶都常自製老酒,製作方式以糯米為主,將其浸泡後蒸煮,最後加上紅麴進行發酵,過程中產生的紅糟殘渣,就成為了馬祖人家家戶戶常用的料理食材,可以調理成紅糟肉、紅糟炒飯、紅糟魚等美食。
紅糟不僅可以用於去腥、提味,紅糟發酵產生的甘甜味更是其他調味料無法展現的滋味。並且自從醫學證實紅糟具有降膽固醇與血脂肪的保健功能後,以往用不完就會被丟棄的紅糟,一夕身價大漲。
▲ 圖片來源:馬祖國家風景區觀光資訊網。
魚麵是馬祖地區特殊的風味麵條,與一般麵粉製成的麵條不同,馬祖特有的魚麵使用馬加魚或鮸魚的魚漿,加上少許麵粉、混合少許鹽及增加口感的太白粉,桿平後切成麵條狀,晒乾即可保存。
雖然馬祖漁產富饒,但古時候保存不易,故會將剩下來的魚製作成魚丸或是麵條,可以存放一整年。因麵條由魚漿製成,具有煮不爛、鮮甜爽口的特性,炒、煮、拌的烹調方式皆適宜。
▲ 圖片來源:馬祖國家風景區觀光資訊網。
佛手外型如同龜足,學名「龜爪藤壺」,長在礁石潮間帶,屬於貝類,在台灣本島是少見的食材,通常盛產於冬季,是馬祖最具代表性的海鮮美食之一。在地人依其形又稱之為「筆架」,常用來當作下酒菜,料理方式則以清蒸或是加入薑絲爆炒為主。食用時,將佛手的尖端咬破一個洞,剝開外殼後即可大快朵頤鮮脆的貝肉。
▲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繼光餅的名稱正是與明朝將軍「戚繼光」有關。相傳戚繼光帶兵入閩征討倭寇時,因連日遇雨無法起灶做飯,下令製作麵餅,中間留有孔洞用繩子串起,讓士兵掛在胸口上方便攜帶且縮短用餐時間,後人稱之為「光餅」、「繼光餅」。
在福建、台灣還有一個與繼光餅有關的習俗,就是在嬰兒滿 4 個月時舉行的收涎儀式,會將繼光餅用繩子串起掛在寶寶身上,寓意讓餅吸收唾液,祝福寶寶快快平安長大。
繼光餅以老麵發酵後的麵團製作,口感較有嚼勁,傳統作法是撒上芝麻後以貼爐方式窯烤,使餅皮不僅酥脆,也能帶出香氣與甜味。以往還會將麵團再油炸,現在較注重健康飲食,改為烘烤後夾上火腿與煎蛋,被稱為「馬祖漢堡」,在當地的早餐店就能點到。
淡菜最好的吃法就是運用蒸煮保留海鮮的原汁原味,讓你感受到濃濃海味,直接侵襲舌尖的味蕾,彷彿走入馬祖一回。如果買不到淡菜,也可以選用市場較常出現的孔雀蛤或蛤蠣,搭配家中現有食材。
【一人份食材】
淡菜半斤(約 7-10 顆)可選用孔雀蛤或蛤蠣替代、薑片、青蔥一把、米酒一杯。
【五味醬】
番茄醬 3 匙、醬油膏 2 匙、檸檬汁(烏醋)2 匙、薑末半匙、蒜末 1 匙、青蔥少許、香油少許。
【前處理】
【料理步驟】
(參考資料:馬祖國家風景區觀光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