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加遽,許多國家都承諾在減少碳排放量方面採取積極行動,其中「碳標籤」(Carbon Footprint Label)能揭露產品或服務的碳足跡,引導消費者做出更友善環境的選擇,是各國政府和企業近年致力推動的焦點之一。
歐盟是推動碳標籤的先驅之一,目前已在食品、飲料等消費品上實施,並持續擴展到其他商品。而台灣是全世界第 11 個推動碳標籤的國家,於 2009 年發布碳標籤圖示,2010 年完成碳足跡標籤的申請、審查、使用及管理等規範,並於 2014 年正式上路,鼓勵企業導入碳標籤。
不過,相較於國際的腳步,台灣目前實施碳標籤的範圍仍較限縮,需要政府、企業與消費者的共同努力,現在,就讓我們來認識一下碳標籤吧!
碳足跡是指個人、組織或產品在其生命周期中所產生的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也包括甲烷、氮氧化物等)排放量的總和。它通常被用來衡量對氣候變化的貢獻,以評估個人或組織對全球暖化的影響程度。
而「碳標籤」是一種碳足跡的標示方式,能將產品製造時,每個階段的碳排放具體量化,並傳遞詳細資訊給消費者。而對企業來說,產品取得碳標籤不僅可提升公司的綠色形象,也是進入國際市場的入場券。
台灣的碳標籤圖示是由綠色心形及綠葉組成的腳印,並搭配 「CO2」(二氧化碳)化學符號,這個標誌象徵著以愛護大自然的心,積極減少碳排放,實踐綠色消費,推動走向低碳社會的理念。
▲ 「碳標籤」圖例。(圖片來源:產品碳足跡資訊網)
除了碳標籤外,台灣還有「減碳標籤」(如下圖),使用該標籤的產品,承諾 5 年內的碳足跡減量達到 3% 以上;碳標籤與減碳標籤除了鼓勵消費者選擇對環境友善的商品,也使企業產品製程中掌控溫室氣體的排放。
▲ 「減碳標籤」圖例。(圖片來源:產品碳足跡資訊網)
此外,地方政府在減碳政策上也有不同的規範。像是雙北市已規定飲料商家不能提供塑膠吸管、塑膠袋、一次性餐具等,這些行動都是引導大眾邁向減碳生活的一大步。
▲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根據環境部統計,台灣每人每年平均排放約 10 公噸的二氧化碳,相當於燒掉了 20 顆大樟樹;若持續幾十年的排放,足足能夠燒掉一片森林。
不過,當你能做到下列行為,每天就可以減少 1.5 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累積一年就節省了約 550 公斤的二氧化碳,相當於拯救一顆樹,這個成果不容小覷。
1. 每天至少一餐不吃肉:減碳 780g
2. 距離短,用走的:減碳 31g
3. 冷氣少開一小時:減碳 522g
4. 自備購物袋 / 餐具:減碳 1g
5. 隨手關燈、選用省電燈泡:減碳 254g
不僅如此,在日常生活上也能減碳省荷包。例如台電舉辦的節電響應補助,每節省一度,可獲得 0.6 元獎勵金。或是添購新的家電時,選擇有減碳標章的產品,也能向中央及地方政府申請節能家電補助,節能減碳的同時也不無小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