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冠麻鷺也被戲稱「大笨鳥」,是因為我們常在校園、公園中見到牠們的身影時,無論旁邊有多少人經過時,牠們都會定格不動,認為這樣就不會被發現,或是牠們覓食時 ,相當專注地把心思都放在如何把土中的蚯蚓拔出來吃掉,因為長時間以來已經相當適應都市化的環境,不像其他生物會有所畏懼,黑冠麻鷺像是少根神經似的,呆模呆樣的在城市森林中行走,因此被稱為「大笨鳥」。
大笨鳥時常會在一塊綠地上,將自己的頭拉長扭動,偶爾會發出「霧、霧、霧」的低沉叫聲,不論是何種模樣的黑冠麻鷺,看上去都十分無害。
▲ 或許是在都市生活已經習慣有人類的生活,黑冠麻鷺總是邊行走邊發呆,成為民眾口中戲稱的「大笨鳥」。(圖片來源:Emily Tan)
不過,看上去無害的黑冠麻鷺,為什麼會被冠上「生態殺手」的頭銜呢?起因是2019年一名關注生態的國中校長發表了一篇文章《沉靜殺手—論黑冠麻鷺對校園生態的影響》,文中闡述到他與學生在校園內找不到蚯蚓,花費眾多心力才在土壤深層中找到,推斷蚯蚓是為了躲避校園中常駐的4隻黑冠麻鷺,而改變自己的習性,文章一出立刻引起各界譁然,這名校長擔憂長久下來,校園中的黑冠麻鷺恐會造成生態失衡。
但臺灣大學森林系教授袁孝維卻持不同意見,袁孝維認為,每個生態環境都有一定的環境乘載力,雖然黑冠麻鷺的數量在上升,但數量卻不至於氾濫,再加上黑冠麻鷺並非一夕之間大量增加,而是隨著都市化慢慢遷移到城市中,既不屬於外來種和人為引進,生態系會自然達成新的平衡;雖然牠們以蚯蚓、其他小型爬蟲類為食,但牠們所食用的數量遠不及人為影響的數量,人類不應擅自讓黑冠麻鷺背上生態殺手的封號。
雖然袁孝維覺得將黑冠麻鷺冠上生態殺手的擔憂,有些誇大, 但位於都市中心的臺灣大學,因為校內綠地面積大,且擁有豐富多樣的植被,吸引大量黑冠麻鷺於此生活,因此被臺大師生稱為「校鳥」。野生動物獸醫師吳珈瑩就曾表示,就讀臺大期間最喜歡和黑冠麻鷺一起於校園中自拍,在臺大校園中時常可以看到牠們呆站在草地、扭著脖子走路,甚至能夠目睹牠們與蚯蚓拔河的畫面,幾乎各處都能見到牠們的蹤跡。
但正因為校園裡人類多於鳥類,許多學生為了趕課會騎著腳踏車在校園內快速穿梭,此時若遇上低頭慢行或低空飛翔的黑冠麻鷺,就容易發生路殺事件。譬如雨天時會有大量蚯蚓從土壤跑出,此時便是黑冠麻鷺覓食的最佳時機,但學生在雨天中騎車,視線較為模糊,導致多數黑冠麻鷺傷重難以治癒;因此,臺大校方在路殺熱點加設「動物穿越、減速慢行」告示牌,提醒學生附近有野生動物出沒,希望能透過這樣的方式降低人鳥之間的路殺衝突。
除了校園路殺的問題,在城市生活的黑冠麻鷺也可能遇到虐待動物的事件,像是2019年台南曾發生一起嚴重虐待案件,一隻黑冠麻鷺的鳥喙遭截斷、雙翅的羽毛皆被剪斷、右腳骨頭甚至被打斷,最後隨意棄置於公園中,台南鳥會收到通報後前往,黑冠麻鷺已不幸身亡,且施虐者至今仍無法找出。
▲ 2019年臺南曾發生一起嚴重虐待案件,一隻黑冠麻鷺的鳥喙遭截斷、雙翅的羽毛皆被剪斷、右腳骨頭遭人打斷,被隨意棄置於公園中。(圖片來源:臺南市野鳥學會臉書粉絲專頁)
雖然黑冠麻鷺在都市中已出現一段時間,民眾也已經漸漸接納牠們出現在周遭活動,但黑冠麻鷺也需要在充滿招牌、汽機車、電線的世界中,尋找屬於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當黑冠麻鷺與都市居民成為彼此常態性鄰居,人類該如何在都市化的過程中,妥善照顧野生動物,又能讓牠門保留適當的生存空間,將是大家共同的社會考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