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幣巧克力的特殊味道,是許多人過年的夢靨,但也有人吃久反而更加喜歡。(圖片拍攝:詹焯予)
過年吃甜一定不能少的就是巧克力,像是金幣巧克力、足球巧克力都很常見。其中,金幣巧克力更是每年都會被討論的不討喜零食之一,金幣巧克力出現時間已不可考,但無論哪個國家都會看到,且有不同意義。大英博物館策展人巴瑞.庫克(Barrie Cook)認為,金幣巧克力確切起源並無定論,但類似產品可以追溯到1920年代,當時有生產商為了促銷而出產獎章形狀的巧克力。
在猶太教的光明節,人們以前會互相贈送金錢作為光明節禮物,這一習俗到20世紀初至中期,逐漸演變為饋贈金幣巧克力。現今,不少猶太家庭也會送給孩童或成人金幣巧克力。至於在上海、香港、台灣等不同地方,則將金幣巧克力視為喜氣、招財象徵,在1970至80年代的上海,人們結婚時更喜歡以金幣、金條、元寶形狀的巧克力作為喜糖,傳統喜糖逐漸被巧克力金幣所取代。不過,隨著時代演變,現在則又是把各式各樣的糖果用作喜糖,不限於巧克力金幣。
除了與文化節慶相關,在瑞士,金幣巧克力則作為家園與環境保護計畫的標誌。每年九月由當地學生販賣,所有收入皆會投入某一項由瑞士古蹟保護組織和瑞士自然保護聯盟所選定的專案。專案內容大多與古蹟建築修復與本土動植物保育有關。且這些金幣巧克力都是由瑞士有機全脂牛奶和Max-Havelaar公平貿易認證的糖和可可所製成,希望為永續教育扎根。
不過,雖然在各國,金幣巧克力有不同的文化意義,但許多台灣網友還是無法接受這沒什麼巧克力味的金幣巧克力,甚至發文詢問,「金幣巧克力這個春節常客,為何不會消失?」「假巧克力真的難吃」、「金幣巧克力味道根本是地獄派來的使者」、「我覺得足球巧克力還不錯,但是金幣什麼的真的不好吃」;但也有網友表示:「喜歡那種金元寶、金幣巧克力的奇特味道,吃起來很爽,不知道從哪時候愛上,儘管吃起來不是巧克力味。」
▲ 常見零食:哈哈球巧克力。(圖片來源:宏亞食品官網)
同樣是巧克力,足球外型的巧克力就比較受人喜愛,許多民眾常以為它就叫做「足球小巧克力」,但其實正確名稱是哈哈球巧克力,其帶有著濃郁的巧克力滋味,除了是過年常見小零食外,也是許多人的童年回憶,尤其有著五彩繽紛的足球樣式,包裝上的數字77是它的標記,表示著與77乳加巧克力是同公司生產的概念。
同樣被網友戲稱「來自地獄零食」,還有紅白綠色三個漸層的軟糖、鮪魚糖、昆布糖,像是鮪魚糖是以新鮮魚肉為原料,再經過調味及烘乾,就獲得了小小一顆但吃起來扎實,且有嚼勁,尾韻卻有甘甜鹹香的魚味。而這些糖受討論的關鍵,不外乎就是那比較特殊的味道,有些網友就說,「為什麼這些糖果年年都會出現桌上?」當然也有網友持不同看法,認為這些糖果已成年節標配,每到過年還會特別去買來吃,有了這些糖,才能算有年味。
▲ 鮪魚糖(左圖)保留魚肉的纖維,是道適合佐茶的小點心。紅白綠相間的三色軟糖(右圖),是許多人過年的夢靨,但也有人認為,過年不能沒有這一味。(圖片拍攝:詹焯予)
除了上述幾種零食,接下來要介紹的零食,許多朋友就未必能叫出名字,不過卻是過年一定出現的老派零食。首先,以紅色、咖啡色並陳,吃起來有點硬,像麻花捲的點心,這叫「寸棗」。同樣外型喜氣,以紅、白色為主,外表脆脆甜甜,裡頭包裹著花生的點心,這叫「生仁糖」。另外,長條、白色半透明的,則是冬瓜糖。最後這款,則是把糯米磨成粿漿,經過脫水、蒸熟、乾燥再油炸,最後沾上麥芽糖漿沾上花生粉或芝麻、杏仁片、米香等多種配料的「麻荖」,這些都是過年餐桌上必出現的經典款甜點,幾乎大家都知道的「經典」,只是未必能叫出名稱。
▲ 過年老派點心,你知道分別叫什麼名字嗎?圖左至右分別為寸棗、生仁糖、麻荖。(圖片拍攝:詹焯予)
另外,像是帶有五彩繽紛包裝的「核桃糕」,因為「糕」與「高」諧音,期許新的一年步步高升,每逢過年點心盒裡也會出現它的蹤跡,核桃糕吃起來不沾牙、帶有濃郁的果香及脆口的堅果,總讓人愛不釋手、一口接一口。以及有著「吃土豆、乎你哺嘎老老」的花生糖,這幾年也被賦予新的諧音梗吉祥話「花生、發生好事」。
不知道上述這些年節糕點,哪一項才是你的最愛?最後,別忘了甜點雖然美味,但裡頭潛藏高油、高糖及高熱量的健康危機,因此食用時還是要注意份量。以下幾點提醒:
● 正餐要吃飽,零食慾望就減少。
● 零食經常分享,解嘴饞又不過量。
● 零食買少量就好,否則嘴饞就想吃。
● 以原味取代重口味的燒烤、蜜汁等口味。
● 多相對低熱量的低糖果凍、蒟蒻乾、燕麥餅乾。
最後的最後,過年大魚大肉之餘,走春行程也是必備,畢竟出門走走、多多運動,才能有效控制飲食,過完年身材才不會跟著圓了一大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