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在地小吃代表著各地的特色和傳統,它們不僅擁有獨特的食材和烹飪方式,更反映了當地的風土人情。這些在地限定的美食,能真正讓遊客感受到台灣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並且帶回一份珍貴的回憶。
▲ 基隆吉古拉的作法是藉由手工炭烤不斷翻轉,才能讓烤色均勻。(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來到基隆,你會發現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食物:吉古拉,它的外觀就像竹輪,卻是一個從來沒看過的名稱,它的由來為日文的竹輪「ちくわ」。
如果你問基隆人吉古拉是竹輪嗎?他們肯定回答:不是!竹輪跟吉古拉的成分雖然類似,皆使用魚肉打成魚漿,再加入少許的鹽巴、麵粉,但吉古拉的魚漿比例更高,因此口感會與竹輪不同,且魚的鮮味會更加明顯。
另外,吉古拉的中間是空心的孔洞,因為做好的魚漿混麵粉,會環狀塗抹於不銹鋼鋼管上,藉著手工炭烤,讓麵體從白色漸漸烤上一層金黃色的外皮,非常適合作為午後小點。
▲ 桃園龍岡忠貞新村可以嚐到道地雲南風味的米干。(圖片來源:大手牽小手玩樂趣)
繼續往南走來到桃園,其實也有一道美食是其他地方少見的,那就是「米干」。源自於雲南的米干,外型酷似粄條,但口感較綿滑、易斷而米香味更濃;就像多數人提到粄條,會先聯想到高雄美濃的南部客家美食代表之一,而桃園龍岡忠貞新村的米干,則是多數人從味蕾連結國共內戰後,關於泰緬孤軍的歷史記憶。
忠貞新村是當年泰緬孤軍撤退來台所建的眷村,飲食文化也就融入了雲南、泰國、緬甸的特色。米干是用純在來米磨成米漿製成,為了保持純正的米香,不添加太白粉等修飾澱粉,再添上濃郁的湯頭和豬肉、豬肝、蛋包、酸菜等配料,是樸實而純粹的美味。
▲ 新竹傳統美食水潤餅成分簡單,搭配半熟蛋或是果醬為創新吃法。(圖片來源:新竹市觀光旅遊網)
新竹不是只有麥當勞!來到新竹可以享用到即將失傳的小吃「水潤餅」,它是新竹人的古早味,跟一般「潤餅」完全不同,水潤餅的水份較多,因此口感較軟,台語稱「水軟水軟」,因而得名為水潤餅。
水潤餅所使用的食材非常簡單,僅有麵粉、水,再加上鹽、糖、肉桂粉調味。大約 70 年代有一群城隍廟的志工婆婆製作了水潤餅供奉城隍爺,因此也被稱為「平安餅」,每年中元節會用紅線將水潤餅穿成串,綁在要遶境出巡的的城隍廟范、謝將軍身上,祈求平安,成為了新竹的特色傳統習俗。
▲ 麻芛除了單獨煮成湯羹以外,也可搭配地瓜與小魚乾熬煮,湯中含有黃麻豐富的果膠。(圖片來源:楊桃美食網)
麻芛的「芛」,雖然中文讀音同「委」,但更正確的閩南語念法應為「麻穎」,常用來煮湯,是台中地區限定的特色美食,主要以黃麻的嫩芽,搭配地瓜、小魚乾一起熬煮,成為特有的消暑麻芛湯。
黃麻種植的主要區域在彰化以北、台中豐原以南地帶,尤其台中南屯區水土肥沃,加上大肚山阻擋了東北季風,更適合黃麻生長。日治時期,日本人將台灣的稻米與糖,大量出口送回日本,為了製作能夠裝米跟糖的麻布袋,於是在中部地區種植黃麻,將黃麻纖維抽取後,再製成麻繩與麻布袋。
但辛苦種植的黃麻,只取纖維,嫩黃麻葉只能直接丟棄,農民不想浪費,便將收成後的黃麻葉,經過撿、搓、揉、洗四步驟去除苦味,最後熬煮成湯,因其含有豐富的果膠,加上甘甜的地瓜,讓麻芛湯成為適合台中地區,夏日飲用的限定版退火涼湯。
▲ 嘉義涼麵淋上被稱為「白醋」的美乃滋,別有一番風味(圖片來源:fongju0216)
將油麵經過水煮、冰鎮,再以胡蘿蔔與小黃瓜做為配料,加上麻醬,這是台灣的標配涼麵,但在嘉義,涼麵所加的醬料,竟然是美乃滋加蒜泥!你能想像嗎?不過,若要說這濃濃、白稠狀的醬料是美乃滋,恐怕多數嘉義人會大聲疾呼:「這是白醋,不是美乃滋!」
會稱作「白醋」,有一說是因為其顏色比起一般的美乃滋更白、味道又帶點微酸而得名。「白醋」在嘉義美食中,是被廣泛使用的存在,舉凡涼菜料理,像是涼麵、涼圓,或是各種炸物、沾海鮮,都是必備佐料。對許多嘉義人而言,這個「白醋」並非一般人印象中的透明液體、帶酸味的釀造白醋,而是近似美乃滋的調味料。
除了醬料的不同,嘉義地區的涼麵搭配也有所講究,既然為了消暑,涼麵就不可與熱湯一起食用,而是搭配「麥茶」。麥茶成分有平肝降火功效的決明子,讓炎炎夏日的旅遊途中,更能沁涼消暑。
▲ 蝦公粄是屏東內埔客家庄的特色小吃,只有在當地的傳奇老店劉家蝦公粄才吃得到。(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蝦公粄是屏東內埔客家庄獨有的在地特色美食,將麵糊混入韭菜與豆芽菜,再放上兩隻帶殼白蝦下鍋油炸,類似西部沿岸常見的蚵嗲料理,有些地烹飪方式也會把主角換成小魚、肉豉仔、豬肉等,是一種「就地取材」的街頭特色料理。
流傳三代的蝦公粄僅能在屏東內埔的劉家蝦公粄能吃到,第一代創辦人為了獨立撫養家中眾多人口,在 1950 年左右發明了此道料理,沒想到一賣就賣了將近 80 年。吃起來有麵糊、鮮蝦與韭菜的香氣,淋上帶點白醋的蒜頭醬油更別具風味。
▲ 宜蘭在地小吃「卜肉」通常會沾上胡椒粉增添風味。(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最後要到台灣的東北角宜蘭,有一項著名的在地小吃「卜肉」,命名由來為宜蘭當地人的台語「卜」,就是油炸的意思,製作方式為:將溫體豬的里肌肉,去除筋、油,切成條狀並以醬油、胡椒、五香粉醃製,再裹上蛋、糖、麵粉製成的麵衣,高溫油炸成形。
宜蘭的太平山為台灣三大林場之一,因而匯聚了許多林業商人於此,當時卜肉的發明人吳秀,受到日本師傅教導類似天婦羅的炸肉工法,因而發明了卜肉。後來也開始用相同方式炸蔬菜,如今也能在羅東夜市吃到被稱為「卜菜」的特色美食。
台灣雖小,但各地的街頭小吃,常有各自的特殊風味。下次去旅行時,不妨走進巷弄之間,嘗試挖掘專屬於在地的特色美食,去聆聽傳統美食的風味故事,重新感受食材與在地生態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