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基隆成為許多民眾的旅遊首選,無論是夏天的踏浪,特殊的礁岩景觀,或是號稱台灣築地市場的「崁仔頂魚市場」,都讓人驚豔再三。尤其和平島的正濱漁港彩色街屋成為熱門景點後,周邊許多老屋紛紛重建成為新的異國餐酒館或咖啡廳。
除了在地美食與網美景點,這裡還有一處 400 年前大航海時代的遺址——「聖薩爾瓦多城」,比赤崁樓年代更早。現在就跟著 WellMedia 一起穿梭 400 年的時空,探索大航海時代西班牙與基隆原住民巴賽人的文化印記,挖掘藏在地質公園及台灣國際造船公司地底下的聖薩爾瓦多城有什麼秘密吧!
▲ 基隆聖薩爾瓦多城模型。(圖片來源:Wikipedia)
基隆和平島上淺土色的海蝕平台向蔚藍的大海延伸,一陣陣微鹹的海風飄來,有人說空氣裡的味道可以儲存記憶,那和平島上的海港味則能帶你追憶 400 年前,大航海時代西班牙航海家來到基隆的往事。
當我們回顧台灣的大航海時代,許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台南的赤崁樓,這座見證了荷蘭殖民時期的歷史古蹟。然而,在台灣的歷史深處,還藏著一個被時光遺忘的寶藏——聖薩爾瓦多城。這座位於基隆和平島的西班牙城堡,不僅比赤崁樓更早建立,更是台灣早期參與世界歷史的證明。
西元 1622 年,為了抵抗荷蘭的勢力擴張,西班牙在雞籠灣的小島上建立了「聖薩爾瓦多城」,隨後在淡水建立了「聖多明哥城」(後被摧毀,荷蘭人於該址重建「安東尼堡」,即今淡水紅毛城),從而控制了台灣北部。但由於西班牙在東亞的發展並不順利,加上國內戰亂和經濟困境,西班牙逐漸撤出聖薩爾瓦多城。
直到 1642 年,荷蘭人從雞籠入侵北台灣,西班牙最終完全棄守台灣。經歷無數戰爭的摧殘,聖薩爾瓦多城早已被徹底摧毀,這座堡壘也從那時起,消失在世人的目光中。 2011 年,來自西班牙的考古團隊來到台灣開啟了和平島「聖薩爾瓦多城」的考古專案,2019 年終於挖掘出重要的考古證物,確立了聖薩爾瓦多城和修道院遺址的正確位置。
▲ 聖薩爾瓦多城的遺址考古現場。(圖片來源: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網站)
聖薩爾瓦多城位於和平島的西南方,部分的城區埋藏在「臺灣國際造船公司」的一號船屋西側的地底,過往如果要到現在和平島公園的地方,需要走過聖薩爾瓦多城的城牆城尾才能抵達。
基隆和平島上,除了「聖薩爾瓦多城」軍事堡壘外,附近也挖掘出「諸聖教堂」的遺址,遺跡就位於和平島的平一路 25 號。當時西班牙殖民亞洲主要目的之一為傳遞福音,此處也成為天主教最早來台傳教的據點。
根據基隆市文化局表示,遺址中發掘出 21 具遺骸,DNA 鑑定其中包含了歐洲人與基隆平埔族的巴賽人,目前挖掘區域只佔了整體教堂的 1/3,整座教堂推估超過 350 平方公尺,大約是一座籃球場大小,挖掘仍繼續進行,未來或許會出現更多相關文物。
▲ 在基隆諸聖教堂遺址出土的卡拉瓦卡十字是 17 世紀西班牙天主教的流行樣式。(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較特別的是,出土的文物,竟然發現「卡拉瓦卡十字架」(The Cross of Caravaca)的殘骸,其特色為「雙十字架」,且有兩位天使在兩旁,又被稱為「西班牙卡拉瓦卡至真至聖十字架」,是 17 世紀典型的流行十字架樣式。
除了卡拉瓦卡十字架,還挖掘到從 4000 年前新石器時代的陶器把手、鐵器時代煉鐵遺留下來的鐵渣,甚至到清朝時期的折枝花草紋青花杯。意謂著這個靠海的小漁村,乘載了台灣從遠古、地理大發現、清領與日治各個時期的共同記憶。
▲ 基隆和平島近年成為旅遊熱門景點。(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基隆和平島地質公園是亞洲唯一獲 ISO 20121 永續認證的國家級景點,過去是凱達格蘭族的聚落,之後被列為軍事管制區,現在沿海部份地區設置地質公園開放參觀。
島上奇岩異石林立,為 2300 萬年前形成的地質景觀,如海蝕平臺、豆腐岩、蕈狀岩、海蝕溝、海蝕崖、海蝕洞等。除了瑰麗的地形外,露出地層的生物本體化石和生痕化石也是和平島的特色之一,就像一座地質博物館。
▲ 基隆和平島地質公園。(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和平島還有一處秘境「阿拉寶灣」,因海蝕形成一格格塊狀棋盤式岩石的豆腐岩,日本人稱之「千疊敷岩」,日出時金色陽光灑落形成的絕美景致,被 CNN 譽為世界最美的日出觀測地點。
交通部觀光局指出,原先該區域缺乏管理,許多自然生態及珍貴文史受到破壞,封閉 7 年休養生息後,導入永續旅遊理念經營管理,採限定季節開放、預約參觀制,更培訓在地長者擔任秘境深度導覽解說員,獲得 2023 年亞太旅行協會金獎(Pacific Asia Travel Association Gold Awards)肯定。
▲ 正濱漁港彩虹屋有鮮豔多彩的外牆和閒適的漁港氛圍。(圖片來源:基隆市中正區中所)
在探索和平島的旅程中,絕不能錯過正濱漁港的迷人風貌。基隆正濱漁港位於和平島南邊,日治時代曾是台灣第一個現代化漁港,繁榮一時,後因船隻噸位擴大,小漁港不敷使用而逐漸沒落。
如今,漁業雖不如往昔,但可愛的漁村小屋塗上繽紛色彩後,搖身一變成為新一代網美的打卡熱點,被譽為「台灣的威尼斯」,為這個漁村注入了新活力。日治時代興建的「阿根納造船廠」遺址也在附近,因「美國隊長」克里斯・伊凡(Chris Evans)曾來此拍攝手遊廣告而爆紅,可順道一遊。而彩色屋周邊散布著各式各樣的美食餐廳,也成為遊客不容錯過的異國料理味蕾饗宴。
▲ casa PICASSO 餐廳的西班牙海鮮燉飯。(圖片來源:casa PICASSO Facebook 粉絲專頁)
其中,有一家將台灣漁港在地海鮮與異國料理手法結合的西班牙料理餐廳——casa PICASSO 畢加索餐廳,吸引不少饕客前來。網友大推的美食包括海鮮燉飯、漁夫鍋、西班牙葡萄酒。餐廳內有兩層樓,二樓用餐區能一邊品嚐美食,一邊欣賞漁港的迷人景色,仿佛置身西班牙小鎮。
▲ 基隆才吃得到的傳統點心吉古拉,原料是魚漿。(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吉古拉是基隆才吃得到的一種小吃,源自日治時代,名字是日文的竹輪(ちくわ)。它的外觀也像竹輪,兩者成分也類似,皆使用魚肉打成魚漿,再加入少許的鹽巴、麵粉製作而成。但吉古拉的魚漿比例更高,因此口感會與竹輪不同,且魚的鮮味會更加明顯。
【延伸閱讀】 新竹水潤餅、桃園米干⋯美食沙漠也有特色小吃!全台「地區限定」美食,你吃過幾種?
早期日人發現台灣人習慣只取鯊魚的魚鰭食用,其他部位都丟棄相當浪費,但鯊魚肉味道不佳,於是將其打碎成魚漿,再製成魚丸、竹輪、甜不辣等食品,吉古拉也是其中一種,流傳至今成為基隆的代表性美食。
正濱漁港旁便可吃到正宗的炭烤吉古拉,攤主藉由手工炭烤不斷翻轉,才能讓烤色均勻,吃起來軟 Q 又厚實,有網友說它就像「有海洋味道的吉拿棒」。這是一種逐漸消失的傳統味道,來這邊一定要品嘗看看。